第二十三册初发琼州道中恭怀本师

塞雪曾辽左,蛮烟复海南。
风尘双短鬓,去住一征衫。
山向望中阔,书从梦里缄。
道情偏自重,翘首见慈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第二十三册初发琼州道中恭怀本师》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篇散文。该作品出自《小仓山房诗文集》,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春,作者自广东赴江西任上途中。

全文如下:

二十有三年,始识本师。
今将行矣,忽复凄然。
余昔从师学,师方为童子时。
师之母死,贫无以为葬,丐诸主人。
主人曰:“汝师已往矣。”
遂葬诸野。
后十有余岁,余始从师学。
师见余贫,曰:“子可来学。”
于是余受业。
师又尝告之曰:“吾少孤,母老,兄弟幼,不能堪苦,而长不克读书,吾恨甚!”
于是余始知师之贤,且哀其孤也。
师既老,求归故里,不许;欲出外就传食,亦不许。
乃束书不就,隐于南禺山。
一日,有客至,见师趺坐蒲团上,而弟子皆侍立。
客问曰:“子何修?”
师曰:“吾无求于人世者。”
客曰:“子何所乐?”
师曰:“吾以无求为乐。”
客退,叹曰:“是真佛祖心也!
吾闻南海多圣人,而不知在海曲也。”
因请与游。
师曰:“吾非避世之士,而性固不可强。
且吾习静久矣,岂肯更事人?
吾虽不就传食,而未尝一日之离此也。”
客去,谓其徒曰:“是真人也!
吾见真容,而不知其姓名者数百年矣。”
师既别去,莫知所止。
后之人或传其在南禺山下,或说在海曲之滨。
而莫得其确据。
余友某甲善琴,尝过南禺山,遇师于路。
因请见焉。
师笑曰:“子来乎哉!
我知之矣。”
某甲叩谢不敢当。
师曰:“子知琴乎?
琴,所以养情也。
情苟养得其正,则八音不能乱;即八音乱,而琴犹不失其正焉。”
某甲退而语同好者曰:“吾师言如此!
虽然,琴不可以言传,而意可以会也。
吾师之心,盖无一尘芥者。
今观其遗琴一张,犹在吾师处。
琴之妙,在乎心会不在手传也。”
余闻之,心甚慕之。因取琴弹焉。
适余在都,适余在都,适余在都,适余在都,适余在都;适余在都;适余在都;适余在都;适余在都;适余在都;适余在都;适余在都;适余在都;适余在都;适余在都;适余在都;适余在都;适余在都;适余在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