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锡朝天去,归来独掩扉。
翰林曾颂橘,刺史亦留衣。
行道空陈迹,遗言可表微。
重来法云地,犹想雨华飞。
龙兴白云禅师挽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龙兴白云禅师挽词》是明代诗人释妙声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对白云禅师的深深怀念和对其生平事迹的回忆。下面将对该文学作品的具体介绍:
作品原文:
振锡朝天去,归来独掩扉。
翰林曾颂橘,刺史亦留衣。
行道空陈迹,遗言可表微。
重来法云地,犹想雨华飞。作者简介:
释妙声,字九皋,吴县人,元末居景德寺,后居常熟慧日寺,又主平江北禅寺。洪武三年,与释万金同被召,莅天下释教,所作诗文,缮写藏之山房。洪武十七年,其徒德瓛始刊行之。诗歌内容分析:
- 首句“振锡朝天去”:描绘了白云禅师离开的情景,用“朝天”一词,暗示了他出家修行、追求佛法的崇高目的。
- “归来独掩扉”:表现了禅师回到寺庙后的孤独和寂寞,同时也反映了禅宗的清静和超脱。
- 第二句“翰林曾颂橘”与第四句“刺史亦留衣”:通过翰林和刺史的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对于佛教文化的尊重和认可。
- “行道空陈迹”,遗言可表微”:强调了虽然禅师已经离开,但他的教诲和精神依然存在,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 “重来法云地,犹想雨华飞”:表达了作者对禅师再次来到这个地方的期盼和思念,同时也象征着佛法如雨后的彩虹一般绚丽多彩。
《龙兴白云禅师挽词》不仅是一首表达对历史人物怀念之情的诗歌,也是一部蕴含着深厚佛教文化意义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