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酬苏眉山寄赠

远水空林羡一丘,春晖萱草共忘忧。
浮名已恨藏身拙,薄技何能为国谋。
宦海风涛三尺剑,帝城雷雨万家秋。
长公元是瀛洲客,天上夔龙结胜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酬苏眉山寄赠》是由明代诗人庞尚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抱负。以下是关于这首诗及其作者的分析:

  1. 作者简介
  • 庞尚鹏,明代广东南海人,官至右佥都御史。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不仅在政界有卓越贡献,还因其清廉自洁、刚正不阿的形象深受后世敬仰。其作品多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及个人理想。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致力于推行有效的治国策略,因此他的诗句中不乏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民生的关怀。
  1. 诗歌原文与赏析
  • 原文
    远水空林羡一丘,春晖萱草共忘忧。
    浮名已恨藏身拙,薄技何能为国谋。
    宦海风涛三尺剑,帝城雷雨万家秋。
  • 译文:远离尘嚣的山水让人向往,就像那一片静谧的小丘;春天的阳光照耀下,萱草也忘却了忧愁。对于名利的追逐让我感到遗憾,因为我觉得自己的才能不足以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在官场上如同狂风暴雨中的一柄剑,虽然勇猛,但力量有限。我所在的帝城仿佛是暴风雨交加的夜晚,万家灯火都在风雨之中摇曳。
  • 赏析: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名利的淡然处之。诗中的“远水空林”与“春晖萱草”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同时也暗示了对外界纷扰的逃避。诗末的“宦海风涛三尺剑,帝城雷雨万家秋”更显诗人身处乱世的无奈与抗争。通过这样的描绘,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以及他在政治斗争中的真实体验。
  1. 主题与思想
  • 自然与人生:诗人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心灵寄托和人生感悟。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山水、阳光和萱草的描写,传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 名利观:诗中的“浮名已恨藏身拙,薄技何能为国谋”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态度和自我定位。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当大任,因此选择隐退江湖,追求心灵的平静。
  • 官场生涯与现实挑战:诗中的“宦海风涛三尺剑,帝城雷雨万家秋”则揭示了诗人在官场上的艰难处境和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权力斗争,诗人感到力不从心,但又不得不坚持抗争。
  1. 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界的景象与人的内心情感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清新又深邃的艺术境界。例如,“远水空林羡一丘”一句,通过对山水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无限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 语言风格:诗人运用简练而富有力度的语言,使得整首诗既有深刻的内涵,又能触动读者的心灵。如“浮名已恨藏身拙,薄技何能为国谋”等句子,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寓意深远。
  • 结构布局: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由自然景物过渡到人生哲理,再回归到个人情感的抒发。这种布局使得诗歌既有外在的自然之美,又有内在的精神之美,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次韵酬苏眉山寄赠》不仅仅是一首诗词的简单创作,更是诗人庞尚鹏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独到见解和深刻反思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能领略到古代诗词的魅力,更能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及其在当时社会中所处的位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