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碧玉洞与诸子卜筑

谁信匡庐千尺练,曾移一半到西樵。
多年梦断黄岩路,此日寒生碧玉条。
远眺宝峰云影乱,近开灵鹫雨花飘。
可怜十八多佳士,筑得沿溪度石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樵碧玉洞与诸子卜筑》是一首由明代诗人释函是创作的诗。该诗通过描绘西樵碧玉洞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古代文人隐逸生活方式的怀念。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1. 作者介绍
  • 释函是(1608-1686),字丽中,别字天然,号丹霞老人。本姓曾,名起莘。十七岁补诸生,与里人梁朝钟、黎遂球、罗宾王、陈学佺辈,并以高才纵谈时事,举明思宗崇祯六年(一六三三)乡试第二。会试不第,谒僧道独于庐山,祝发于归宗寺。
  1. 诗歌原文
    谁信匡庐千尺练,曾移一半到西樵。
    多年梦断黄岩路,此日寒生碧玉条。
    远眺宝峰云影乱,近开灵鹫雨花飘。
    可怜十八多佳士,筑得沿溪度石桥。

  2. 主题思想

  • 诗中的“西樵碧玉洞”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也是古人隐逸生活的象征。通过描绘碧玉洞的壮丽景色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的活动,表达了对古代文人隐逸生活方式的怀念。
  • 诗中提到的“诸子卜筑”可能指的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选择在西樵碧玉洞定居,共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宁静的生活。

《西樵碧玉洞与诸子卜筑》不仅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观的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介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以及他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