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信匡庐千尺练,曾移一半到西樵。
多年梦断黄岩路,此日寒生碧玉条。
远眺宝峰云影乱,近开灵鹫雨花飘。
可怜十八多佳士,筑得沿溪度石桥。
《西樵碧玉洞与诸子卜筑》赏析
释函是,明代诗人,以其诗作《西樵碧玉洞与诸子卜筑》而闻名。此诗描绘了作者在西樵碧玉洞与朋友们共筑家园的景象,以及他们对这片天地的无限热爱和憧憬。
诗的开篇“谁信匡庐千尺练,曾移一半到西樵”,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作者以庐山的匡庐为参照,将西樵碧玉洞的美丽与庐山相比,暗示着两者皆为人间仙境。这里的“千尺练”形象地描绘出碧玉洞内瀑布飞流直下,如同千丈白练倾泻而下的景象。这种描述不仅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敬畏。
接下来的诗句“多年梦断黄岩路,此日寒生碧玉条”,则转入了一种怀旧与现实交织的情感。这里用“黄岩路”象征过往的生活或经历,暗示着过去的一段重要旅程已圆满结束。而“此日寒生碧玉条”则表达了一种新的开始,一种在西樵碧玉洞中感受到的寒冷却清新的气息,象征着新的生活的开始和希望。
诗中对环境的描绘细腻入微,如“远眺宝峰云影乱,近开灵鹫雨花飘”。这两句通过视觉和嗅觉的双重感官体验,营造出一种既虚幻又真切的氛围。作者不仅描述了碧玉洞周围的山势与云海的变化,还提到了附近灵鹫寺内的雨花飘散,增添了一份神秘与幽静。
结尾两句“可怜十八多佳士,筑得沿溪度石桥”,则是对友情和合作精神的颂扬。在这里,“十八多佳士”指的可能是参与建造碧玉洞的朋友们,而“筑得沿溪度石桥”则暗示着他们共同努力的成果——一座连接两岸、坚固而美丽的石桥。这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建设,更是心灵上的一种联结和寄托。
《西樵碧玉洞与诸子卜筑》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深层地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通过这些简洁而深刻的诗句,我们仿佛能够看到诗人与友人在碧玉洞中共同劳作的身影,感受到那份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