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中对雪十月二十二日

我游郢中地,孟冬风凄凄。
不闻白雪曲,徒见白雪飞。
羁旅节忽改,自顾寒无衣。
四境遭水潦,黔首况啼饥。
帑廪率空匮,漂荡靡托栖。
政理属舒卷,咎责果安归。
将反牛羊牧,俯焉歌式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郢中对雪十月二十二日》是由明代诗人顾璘创作的。以下是对这首古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顾璘(1497年-1558年),字华峰,号金梁,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他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官员。其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观,以豪放洒脱著称。
  1. 诗歌原文
    我游郢中地,孟冬风凄凄。
    不闻白雪曲,徒见白雪飞。
    羁旅节忽改,自顾寒无衣。
    四境遭水潦,黔首况啼饥。
    帑廪…

  2. 作品赏析

  • 情景交融: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郢中地的所见所感,将自然的美景与人间的苦难紧密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
  • 风格独特:顾璘的诗风豪放洒脱,善于捕捉自然景象中的细微变化,用词精炼而不失生动,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 寓意深远:《郢中对雪十月二十二日》不仅仅是一篇写景诗,它还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意义。诗人通过描绘冬日雪景和人民生活,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关注,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郢中对雪十月二十二日》不仅是一首表达自然景色的优美诗篇,也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