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游郢中地,孟冬风凄凄。
不闻白雪曲,徒见白雪飞。
羁旅节忽改,自顾寒无衣。
四境遭水潦,黔首况啼饥。
帑廪率空匮,漂荡靡托栖。
政理属舒卷,咎责果安归。
将反牛羊牧,俯焉歌式微。

【注释】:

郢中:古地名,在今湖北省江陵县附近。十月二十二日:即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十月二十二日。

孟冬:农历十月,孟,排行第二。

白雪曲:指《白雪歌》,乐府名,内容是歌颂古代圣明君王的功德。

黔首:古代对人民的称呼。

帑廪:藏粮之仓。

漂荡:飘流。

靡托栖:无栖息之所。

舒卷:舒展、屈伸。引申为升沉、得失。

咎责:罪责。

将反:将返回。

牛羊牧:放牧牛羊。

俯焉:低头,这里是仰面的意思。

式微:语出《诗经·小雅·采薇》:“彼路斯何,君子作之……式微,式微,胡不归。”后用为归隐之意。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游历郢中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朝廷政治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忧虑,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我游郢中地,孟冬风凄凄。不闻白雪曲,徒见白雪飞”,描绘了诗人在郢中的所见所感。“我”字自指,点明作者的身份与此行的目的。诗人在孟冬时节来到郢中,感受到了刺骨的寒风。他没有听到欢快的《白雪歌》,却只能看到雪花在空中飘飞的景象。这里,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郢中与故乡的不同氛围。

三、四句“羁旅节忽改,自顾寒无衣”,“羁旅”是指漂泊在外的异乡人;“节”则指节气,这里指的是农历十月。诗人感叹自己的旅行时间突然改变了,而自己却因寒冷而找不到衣服穿。这里的“自顾”一词,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助。

五、六句“四境遭水潦,黔首况啼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郢中的所见所闻。他发现整个国家都遭受了水灾,百姓们饥肠辘辘,哭声连连。这一句中的“黔首”是对百姓的称呼,表示平民百姓。

接下来的两句“帑廪率空匮,漂荡靡托栖”,则是诗人对国家财政状况的描述。国库空虚,无法支撑国家的运作,使得百姓无处可去,只能四处漂泊,无法找到安身之所。这里的“靡”通“靡”,意为没有。

七、八句“政理属舒卷,咎责果安归?”,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看法。他认为国家应该像云卷云舒一样自然发展,但如今却陷入了政治困境。最后两句“将反牛羊牧,俯焉歌式微”,则是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期望。他想回到家乡,放牧牛羊,过上宁静的生活。这里的“俯焉”是仰面的意思,表示低头。

整首诗以游历郢中的经历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国家政治状况的分析,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政治的不满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诗中也揭示了国家财政危机和百姓苦难的现实问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