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帘淡月攸县冬至风雨

深沉台院,独自在他乡,怕逢佳节。春尽离家忽地,一阳时月。雁书不到衡阳外,盼关山、几多重叠。满城寒雨,一庭衰草,助人愁切。
想儿女、家园欢笑,道而翁拥旄,持节体国。勤民揭天勋业。吾衰不似当年矣,对大川、怅无舟楫。竹篱茅舍,不如归去,当家温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疏帘淡月·攸县冬至风雨》是明代顾璘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通过描绘作者在异地他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展现了其丰富的情感世界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怀念。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的抒发,传达了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体验。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疏帘淡月·攸县冬至风雨》运用了丰富的抒情元素,如对“一阳时月”的描绘,不仅体现了季节的变化,也寓意着作者心中的希望与期待。这种通过景语达情的方式,使得整首词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同时,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如“雁书不到衡阳外,盼关山、几多重叠”,通过雁信难达的景象,表达了对家乡的牵挂和对亲人的思念。

从文学价值上来讲,顾璘的这首词在明清两代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赞誉。它不仅展示了顾璘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家国情怀的普遍关注。在词中,顾璘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词既有画面感,又有情感深度。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使得词作更加富有感染力和共鸣感。

从文化意义来看,《疏帘淡月·攸县冬至风雨》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在特定节日或情境下的情感状态,以及他们对于生活、自然和文化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这一作品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和价值。

《疏帘淡月·攸县冬至风雨》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因此,学习和欣赏这首词,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