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远林卜居山中

远林非入山,不足以娱老。
此山非远林,山灵亦不好。
远林非我来,安得少烦恼。
为我山之中,多结一龛草。
推车两小儿,负书一媪老。
笔札以资生,就君学幽讨。
所喜老得朋,岂谓身可保。
避乱辽海东,此言何足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远林卜居山中》是明代诗人陈洪绶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歌的各个方面:

  1. 作者介绍
  • 陈洪绶,明末清初浙江诸暨人,字章侯,号老莲,别号胥岸、悔迟。陈洪绶是一位著名的文人画家,以人物画著称,尤其擅长夸张手法。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诗歌原文
    远林非入山,不足以娱老。此山非远林,山灵亦不好。远林非我来,安得少烦恼。为我山之中,多结一龛草。推车两小儿,负书一媪老。笔札以资生,就君学幽讨。所喜老得朋,岂谓身可保。避乱辽海东,此言何足道。

  2.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同远林卜居山中》通过描绘一幅宁静而深邃的自然画面,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的“远林”并非单纯的山林,而是与心灵相通的精神寄托;“我”也不仅仅是个体,而是与天地共存的一部分。
  • 艺术特色:陈洪绶的诗作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受到赞誉。例如,“远林非我来,安得少烦恼。”表达了诗人对于远离尘嚣、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 思想内涵: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选择退隐山林,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修身养性的重视。
  1. 写作背景
  • 《同远林卜居山中》创作于明末清初,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陈洪绶作为一个有志之士,面对国家的衰落和社会的混乱,选择了逃避现实,寻求心灵的慰藉。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状态的反映,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

《同远林卜居山中》不仅是陈洪绶艺术才华的体现,更是其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和哲学思想的结晶。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感受到陈洪绶的艺术魅力,还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