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欲使熊蛰父为司马,熊蛰父辞。宋王谓杞离曰:“薄诸乎?吾将以为太宰。”杞离曰:”臣请试之。”旦日之熊蛰父氏,不遇,遇其仆于逵,为道王之意。其仆曰:“小人不能知也,然尝闻之,南海之岛人食蛇,北游于中国,腊蛇以为粮。之齐,齐人馆之厚,客喜,侑主人以文镻之修,主人吐舌而走,客弗喻,为其薄也。戒皂臣求王虺以致之。今王与大夫无亦犹是与?”杞离惭而退。
郁离子 · 蛰父不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宋王想让熊蛰父担任军政和后勤主管官员,熊蛰父推辞了。宋王对杞离说:“嫌官不够大么?我打算让他当王室事务总管。”杞离说:“臣下请求去试着说服他。”第二天,到熊蛰父家,没遇上,碰到他的仆人于路上,对他说了宋王的意思。他的仆人说:“我这个卑贱的人不清楚是否会接受这个官职,但我曾经听说过,南海岛屿上的人以蛇为食粮,往北游历中原,把蛇做成腊肉当粮食。到了山东一带,山东人招待他很殷勤,客人很高兴,馈赠主人以花斑毒蛇做的肉干,主人吓得吐着舌头跑了,客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认为是礼物太微薄了。告诫仆役搜求大毒蛇以献给主人。现在国王与大夫您,不是跟他一样了么?”杞离惭愧的回去了。
介绍
。
《郁离子》是明代徐文长所著的一部笔记小说集,全书共10卷,记载了作者在不同地方的经历和见闻。其中,《蛰父不仕》讲述了一个名叫“蛰父”的人不愿为官而隐居的故事。
作品中,“蛰父”是一个因家道衰落、生活困苦的读书人,在遇到一个自称是皇帝的小人物后,他放弃了科举考试的机会,并选择不再做官。这个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和政治的看法,以及对于个人自由与独立生活的追求。
《郁离子》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社会批判精神,成为了明代笔记小说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展示了明朝的社会风貌,也体现了徐文长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道德观念和个人理想。尽管在现代看来可能有些超现实或反常的情节,但其背后所反映的思想和价值观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蛰
注解
逵 (kuí):四通八达的道路,後泛指大道。
文镻(dié):花斑毒蛇。文,花纹、纹理;镻,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名。
修:通“脩”,肉脯。
王虺(huǐ):大毒蛇。《楚辞·大招》:“鰅鱅短狐,王虺骞只。” 王逸 注:“王虺,大蛇也。”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