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养之之法,喜润而忌湿,喜燥而畏日,喜风而避寒,如富家小儿女,特多态难奉。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
休园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瘁,无何其一槁矣。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予就问故,且告以闻。客叹曰:“误哉,子之术也。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以芳悦人者,百卉也。其所谓甘与芳,子识之乎?臭腐之极,复为神奇,物皆然矣。昔人有捕得龟者,曰龟之灵,不食也。箧藏之,旬而启之,龟已饥死。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子固而溺所闻,子之兰槁亦后矣。”
予既归,不怿,犹谓闻之不妄,术之不谬。既而疑曰:物固有久而易其嗜,丧其故,密化而不可知者。《离骚》曰:“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夫其脆弱骄蹇,炫芳以自贵,余固以忧其难养,而不虞其易变也。嗟乎!于是使童子刈槁沃枯,运粪而渍之,遂盛。万历甲午五月廿五日。
养兰说
译文
会稽有很多兰花,而福建产出的最为贵重。培养它的方法,要湿润却又不能太湿,要稍微干燥却不能暴晒,要通风不能寒冷,就有如富家的千金小姐,姿态多却很难奉养。我曾经听说过这种花,说是其他的花都是喜欢在污秽的泥土中被灌溉生长,只有福建的兰花要用茶水,草树的清香没有比得上兰花的,清洁的东西没有比得上茶的,同类互相适宜。
在园中养了两盆,按照方法灌溉,但叶子却越来越短,颜色越来越憔悴,快要枯死了。而其他人家的兰花却繁茂长了很多花。我向他询问缘故,将我听到的都告诉了他。他感叹说:“耽误了事的是你的方法。因为香甜而被人食用的,是百谷。因为美丽而取悦人的,是百花。这里所说的香甜和美丽,你知道是什么吗?化腐朽为神奇,万物都是一样。曾经有一个人捕到一只龟,说龟有灵性不吃东西。于是用盒子装起来,十几天后拿出来看,龟就要死了。由此看来,凡是所谓有动物不吃东西,有草木不喜泥土,都是胡说。你相信你所听到的,那么你的兰花枯萎,也是理所当然。”
我回去后,不高兴,还认为听到的并不荒谬,方法也并没有差错。然后怀疑说:“万物一定有时间久了就改变它的本性,失去它原来的要求的,并且不被人知道的。离骚上说:‘兰芷变得不芳香了,荃蕙变成了茅草。”兰花以脆弱芳香而娇贵,我原本认为它难养,却不料它改变了。哎!于是让童子去除了枯枝,用粪水浇灌,于是兰花茂盛了。写于历甲午五月廿五日。
介绍
。
《养兰说》是清代诗人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板桥杂记》,原诗为:“兰花虽好无人赏,故将幽恨寄秋风。”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兰花的赞美之情,并且通过“无人赏”的形象来表达出一种孤寂、寂寞的情感。同时,“养兰说”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如何养护和欣赏兰花的一种说法或建议。
总的来说,《养兰说》是一首以兰花为主题,既赞美其美丽又寄托情感的作品。它不仅描绘了兰花的自然美,也传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被忽视的感慨与思考。这种作品在当时可能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哲理性的表达,而非纯粹的艺术品。郑燮作为清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在他的诗中常常流露出他对自然界美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请注意:由于网络信息的变化,请以实际为准。如果需要更详细的信息或
注解
瘁:憔悴
密化:神秘变化
“兰芷”二句:兰草和芷草失掉了芬芳,荃草和蕙草也变成了茅莠。
骄蹇:骄傲
炫:炫耀,自夸
渍:浸泡
养之之法。第一个之:兰花第二个之:的
喜润而忌湿:忌:不适合
皆嗜秽而溉;皆:都
予就问故:故:原因
润:湿润
奉:侍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