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今世儒争异同,何以异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今世儒争异同,何以异是。
从前,有个看到大雁飞翔的人,拿起弓箭打算把它射下来,说:“射下来后就煮着吃。”他的弟弟说:“行动舒缓的雁应该煮着吃,善于飞翔的雁应该烤着吃。”兄弟俩争吵不休,就一同到社伯那里去分辨是非曲直。社伯要他们将雁一分为二:一半煮,一半烤。等到他们再去找雁,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
。
《应谐录·争雁》是明代王世懋编纂的一部杂剧,现存明万历本、清乾隆本等版本。全书共四卷,《争雁》为第三卷第一出。此篇以宋人李之才与张氏兄弟斗鸡的故事为主线展开情节。
作品主要人物有:李之才(字应谐)、张文卿、张元义、王进士,以及众多的仆役和丫鬟等角色。故事围绕着李之才与他的两个儿子在养鸭场中发生的一系列争执和矛盾而展开。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情节和对话,展现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社会关系之间的冲突。
《应谐录·争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社会讽刺性著称,在明代文学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他们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这部杂剧不仅在
燔(fán):火烧整只的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