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濂溪先生祠过爱莲池诗

莲花不著水,却向水中生。
至人秘真迹,涉世腾芳声。
爱莲岂玩物,赏心含至情。
惠泽自南国,遗迹亦此亭。
荷香尚未发,春风水波明。
对此坐深夜,俯仰古今情。
话别胡海阔,恋此青莲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濂溪先生祠过爱莲池》是一首五言绝句,由清朝诗人郭嵩焘所作。此诗通过描绘濂溪先生的祠庙与爱莲池的自然景观,展现了作者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悟以及对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敬仰。具体介绍如下:

  1. 作者简介:郭嵩焘(1808年—1881年),字伯雅,号筠仙,清代文学家,学者,官至礼部尚书。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深具影响力的政治家。郭嵩焘的作品广泛涉及诗词、散文、赋等体裁,其文学成就在清代尤为突出。
  2. 作品原文
    濂溪祠下水平池,惆怅伊人寄远思。
    曲槛微风花似海,孤亭流水雨如丝。
    新秋云物空遗宇,异代弦歌忆往时。
    咫尺馀音通謦欬,从游未觉此生迟。
  3. 诗句解读
  • 濂溪祠下水平池:描述了濂溪先生的祠庙位于资水边,祠堂前的水塘平静如镜,映射着周围环境的美景。
  • 惆怅伊人寄远思:表达了诗人对于濂溪先生及其遗迹的深深怀念和哀思,反映了诗人对古人的敬仰之情。
  • 曲槛微风花似海:描绘了池塘旁的栏杆和随风飘散的花瓣,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 孤亭流水雨如丝:通过“孤亭”与“流水”,形象地展示了一个静谧而充满诗意的场景,同时“雨如丝”增添了一种细腻的感觉。
  • 新秋云物空遗宇: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 异代弦歌忆往时:通过对古代弦歌声的追忆,反映出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 咫尺馀音通謦欬:形容虽然距离很近,但彼此的声音仍然能够相互传递。
  • 从游未觉此生迟:表达了诗人对于学习过程中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珍惜当下的心情。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这首诗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巧妙结合,通过景物描写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体验。
  • 意象鲜明:诗歌中的“曲槛”、“微风”、“花瓣”、“孤亭”、“流水”、“雨丝”等意象都极具画面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动性。
  • 韵律和谐:五言绝句的格律严谨,韵脚清晰,使得诗歌朗朗上口,读来悦耳动听。
  1. 文化内涵
  • 濂溪先生:濂溪先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老师,以其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深受后人敬仰。
  • 爱莲池:爱莲池是朱熹的故居之一,承载着他对荷花的喜爱和对自然的崇敬。
  • 七言律诗:这首诗也体现了宋代诗歌的风格特点,如平仄相间、韵脚押支韵等。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写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文化艺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 个人经历:郭嵩焘作为一位学者,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这首诗的创作也与他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1. 鉴赏与赏析
  • 艺术价值: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遵循了古典诗歌的规则,而且在内容上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
  • 审美体验:读者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
  1. 影响与评价
  • 文学史地位:郭嵩焘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受到了后世学者和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 文化传承:郭嵩焘不仅以文学作品著称,他还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工作,通过编纂书籍、撰写文章等方式传播了儒家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谒濂溪先生祠过爱莲池》是一首充满文化气息和艺术韵味的古诗。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还可以体会到他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