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丛话·调护

章公溢子存道,部乡兵万五千,从李公入闽,闽平,诏以兵从海道北征,公执不可,曰:‘乡兵农人耳,始令征闽,许以事平归农,今复调之,是爽信也。’上不怿而罢,公继奏曰:‘兵已入闽,俾还州里,昔尝叛逆之民,宜籍为军,使北征,一举而恩威着矣。’上喜曰:‘孰谓儒者果迂阔哉!’太祖与宋濂谈神仙,对曰:‘汉武好神仙而方士至,梁武好佛而异僧集,使移此心求贤,则天下治矣。’

舍人耿忠奉使回,奏广信郡县官多违法,前所陈茶税失实,时新行赦。上怒,趣中书遣御史往廉状,丞相李韩公善长谏,不听,御史已受诏,丞相复谏,不从。乃与给事中尹正谏曰:‘朝廷新立,将布大信于四方,今肆赦之后,复以细故而烦御史按问,既失信,且亵国威。’上良久乃曰:‘止,其追御史毋往。’

上初以叶琛为洪都府知府,至是陈氏入寇,琛死之。上以刘基为太史令,值荧惑守心,群臣震惧,基密奏上,宜罪己以回天意。次日上临朝,即基语谕群臣,众心始安。后大旱,上命基谂滞狱,凡平反出若干人,天应时雨,上大喜。基因奏请立法定制,遂从之。

胡文穆母丧还朝,上问民间疾苦,公对曰:‘百姓颇安给,惟有司穷治建文时党与,枝附扳坐,诬害善良甚苦。’上立命罢追诘者。(行状)

杨文定为司经洗马,一日,东宫问汉廷尉张释之之贤,溥对曰:‘世岂无释之,但无文帝宽厚仁恕之君用之尔。释之固难得,文帝尤难得也。’退采文帝关治道者编为事类以进,皇太子嘉纳之。(古穰杂录)

永乐中,礼部郎中周讷建言请封禅,群臣亦多言此太平盛事,上皆不听,时惟学士胡广之言与上意合。既退,作却封禅颂奏之。

谢琏尝举政要一十五事,名曰直言治平策。反覆万余言,皆裨实用。

英宗问迎复事,贤曰:‘当时亦有要臣者,臣不敢从。’上怪,问:‘何也?’贤曰:‘天位乃陛下所固有,若景泰不起,群臣表请复位,名正言顺,何至以夺门为功?夺之一字,何以示后?此辈实贪富贵,非为社稷计,倘景泰先觉,亨等无足惜,不审陛下何以自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玉堂丛话·调护》是一部明末文人焦竑的作品,它通过描述作者的亲身经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物性格。《玉堂丛话·调护》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下面对这部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玉堂丛话·调护》的作者是明朝的文学家焦竑。焦竑在书中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和政治现象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2. 主要内容:《玉堂丛话·调护》主要记述了焦竑本人及其同僚的经历和见闻。书中详细描述了他们如何应对朝廷的命令,如何处理与乡兵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坚守自己的原则。
  3. 主题思想:这本书的主题思想是“调护”,即调和与保护。焦竑通过自己的经历,向读者传达了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自我、维护正义和寻求发展的重要性。
  4. 艺术特色:《玉堂丛话·调护》的语言风格生动,情节丰富,既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又有精彩的叙事技巧。它的艺术特色在于能够将个人经历与社会背景相结合,展现出作者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才华。
  5. 历史地位:作为一部明末的作品,《玉堂丛话·调护》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为研究明清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6. 阅读体验:对于现代读者来说,《玉堂丛话·调护》不仅是了解古代社会的工具,也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书。它教会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如何保持冷静、坚持原则,并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玉堂丛话·调护》不仅是明代的一部重要文学作品,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了解到作者焦竑的个人经历,还可以深入探讨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