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珝善谈论,遇人无矫饰。景泰初,议迎銮,成化初,议睿皇后丧礼,末年论李孜省左道乱政,动摇国本,密疏昌言,卒定储位,有大臣之节。林俊尝曰:‘余以妖僧孽寺,售术贡邪,不揆狂躁,上干宸怒,缚下诏狱。刘公立为上解,乃得薄谪。’

杨守陈尝言,谓:‘国可灭,史不可灭。我太祖既混一,即命儒臣修元史。太宗靖难后,史官不纪建文君事,遂使当时朝政与忠于所事者皆阙略无传,及今犹可补辑。景帝已复位号,而英宗实录标目犹书郕戾王,是宜改正。章疏留中者虽有可传,例不得书,乞宣付史馆。’

谢铎被旨校通鉴、纲目,乃具疏论宋神宗好通鉴,理宗好纲目。徒知留意其书,不能推之于治,因劝上亲贤讲学,见诸行事,不可为二君之徒好。帝嘉纳之。

诗句

玉堂丛话·调护
刘公珝善谈论,遇人无矫饰。景泰初,议迎銮,成化初,议睿皇后丧礼,末年论李孜省左道乱政,动摇国本,密疏昌言,卒定储位,有大臣之节。

译文

刘公(刘珝)善于谈论,对待别人没有做作。在景泰初年,讨论迎接皇帝的事宜,在成化初年,讨论睿太后的丧事,晚年评论李孜省的妖术和乱政,动摇国家的根本,上密疏进行劝谏,最终确定了太子的地位,有大臣的气节。

林俊曾经说:“我因为妖僧孽寺,售卖邪术,不自量力,狂妄急躁,冒犯了皇帝的愤怒,被捆绑到了诏狱。刘公立为我解释,才得以受到轻罚。”

杨守陈曾经说:“国家可以灭亡,历史不可以灭亡。我的太祖已经统一天下,就命令儒臣修元史。太宗靖难之后,史官不记载建文君的事情,因此使得当时朝政和忠于自己的人都被忽略而无法流传下来,到现在还可以进行补辑。景帝已经复位称帝,而英宗实录却仍然标名为郕戾王,是应该改正的。那些留中章疏虽然有可传之处,但是惯例不得书写,请求宣付史馆。”

谢铎被旨校通鉴、纲目,于是具疏论述宋神宗喜好通鉴,理宗喜好纲目。只知道留意这两本书,而不能将它们应用到治理国家中去,因而劝告皇上亲近贤才讲学,并见诸行事,不可像二君那样只喜欢这两部书。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刘公珝的政治生涯和他的品德,以及他对于政治的看法和态度。他善于言论辩论,对待别人没有做作,这体现了他的真诚和直率。在讨论国家大事时,他不拘泥于形式,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他的这种品质和行为,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的尊重和重视。他认为,国家的历史是不能被忽视的,无论是帝王还是普通百姓,都应该对历史有所了解和尊重。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和远见的。

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对于政治的理解和追求。他认为,政治不仅仅是为了权力和利益,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公正和仁爱。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民心,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种观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