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高台迥,乘春数散愁。
雨馀千嶂立,树杪一江流。
地拥莺花胜,情兼水石幽。
角巾差自得,端合老林丘。
【注释】
南郭(wéi):指南京市的南郊。高台:高大的土山,即南京紫金山。迥:远。乘春:趁着春光。数散愁:消磨忧愁。雨花台:在江苏省南京市东北,因南朝梁昭明太子所植梅花经春雨后繁枝如雨故名。千嶂(zhàng):山峰。莺(yīng)花:指美丽的景色或物产。胜:美好。情兼水石幽:感情融合了山水之美。角巾(jiǎo jīn):用白角做的头巾。差(chài)自得:非常惬意。端合:正好适合。老林丘:老林子中的小丘。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叹南京名胜古迹雨花台的五言律诗。诗人登上雨花台,饱览四周美景,抒发自己对大自然和人间美好的热爱之情。全诗意境开阔,情景交融,格调高雅,语言清新流畅。
首联写登上雨花台之所见。“南郭”点出地点,表明作者已到南京城北的雨花台附近。登楼远望,只见“高台”,显得格外峻拔、雄伟,它矗立在群山之中。“迥”字形容高台与周围群山相隔很远,有回旋、空灵之感。“乘春”二字,点出季节和登台的时间,说明诗人是在春天登临雨花台。“数”字,既写出了诗人登上高台后的闲适心情,又暗示他此时正处在一个悠闲的心境中,没有烦恼,可以随意赏玩自然风光。
颔联写登台所见,表现了诗人眼中的自然风光。雨过之后,千峰万壑间树木葱茏,一江流水悠悠地流淌着,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两句诗以“树杪”(树梢)、“一江”等具体景物为描绘对象,形象鲜明,生动活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
颈联写诗人登台后的主观感受。雨后山上的野花盛开,一片姹紫嫣红;山下的小江流过,清幽宁静,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诗人由景及情,表达了他对这种美妙景象的喜爱和向往。
尾联写登上雨花台的愉悦心情和对人生真谛的感悟。诗人觉得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自己的心情格外舒畅;而那青山绿水之间隐含着一种超然脱俗的人生哲理,让人感到十分惬意。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一个比喻,将“角巾”与“差自得”、“端合”与“老林丘”联系起来,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体验。
这首诗是诗人在登临南京名胜之地雨花台时有感而作,通过写景抒情来表达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人生真谛的感悟。诗中运用了比兴手法,把雨花台的秀美风光作为背景,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满足。语言优美、清新,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