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琏尝举政要一十五事,名曰直言治平策。反覆万余言,皆裨实用。
英宗问迎复事,贤曰:‘当时亦有要臣者,臣不敢从。’上怪,问:‘何也?’贤曰:‘天位乃陛下所固有,若景泰不起,群臣表请复位,名正言顺,何至以夺门为功?夺之一字,何以示后?此辈实贪富贵,非为社稷计,倘景泰先觉,亨等无足惜,不审陛下何以自解?然天下人心所归向陛下者,以正统十数年间,凡事节省,与民休息故耳。’上竦然大悟。四年春,诏以迎驾夺门冒功升者凡四千人,悉禠职。
李公贤上疏言:‘帝王之道,在赤子黎民,禽兽夷狄,虽圣人一视同仁,其施也必由亲及疏,未有赤子不得其所而先豢养禽兽者。今狮象鞑官,不下万余,以俸言之,指挥使俸三十五石而实支一石,鞑官则实支十七石五斗,是鞑官一员,当京官十七员半矣。传曰“朝无幸位,则食之者寡”。此岂幸位之比?况夷狄人面兽心,一旦有警,其势必不自安,前代五胡之乱,可不鉴哉!乞断自宸衷,为万世计,敕兵部渐次出之于外,不惟省国家万万无益之费,又可以消未萌之患。盖公筮仕即有志当世如此。虽议者难之,而己巳之变,畿内鞑官群起扇乱以应虏,公言始验。
诗句
- 谢琏尝举政要一十五事,名曰直言治平策。
- 英宗问迎复事,贤曰:‘当时亦有要臣者,臣不敢从。’
- 上怪,问:‘何也?’贤曰:‘天位乃陛下所固有,若景泰不起,群臣表请复位,名正言顺,何至以夺门为功?夺之一字,何以示后?此辈实贪富贵,非为社稷计,倘景泰先觉,亨等无足惜,不审陛下何以自解?然天下人心所归向陛下者,以正统十数年间,凡事节省,与民休息故耳。’
- 上竦然大悟。
- 李公贤上疏言:‘帝王之道,在赤子黎民,禽兽夷狄,虽圣人一视同仁,其施也必由亲及疏,未有赤子不得其所而先豢养禽兽者。’
- 今狮象鞑官,不下万余,以俸言之,指挥使俸三十五石而实支一石,鞑官则实支十七石五斗,是鞑官一员,当京官十七员半矣。
- 传曰“朝无幸位,则食之者寡”。此岂幸位之比?况夷狄人面兽心,一旦有警,其势必不自安,前代五胡之乱,可不鉴哉!
- 乞断自宸衷,为万世计,敕兵部渐次出之于外,不惟省国家万万无益之费,又可以消未萌之患。
- 盖公筮仕即有志当世如此。
- 虽议者难之,而己巳之变,畿内鞑官群起扇乱以应虏,公言始验。
译文
- 谢琏曾提出政治上的十五项措施,名为“直言治平策略”。
- 英宗询问迎立复辟之事,李贤说:“当时也有重要的大臣在,我不敢赞同。”
- 英宗感到惊讶,问道:“为什么?”李贤回答:“皇位本来就是陛下所拥有,如果景泰帝没有即位,那么群臣上书请求恢复他的帝位,名义和道理都正当,为何还要将迎立他作为功劳呢?‘夺门’这个词汇有什么意义来显示给后人看?这些家伙只是贪图富贵,并不是为了国家考虑,要是景泰帝先有觉悟,那些亨等人不值得惋惜,您怎么能自己解脱?然而天下人心始终支持您,是因为在正统年间十数年里,你凡事都能节省开支,与民众休养生息的缘故。”
- 英宗听后非常醒悟。
- 李贤上奏说:“帝王的治理之道在于百姓,对于禽兽、夷狄,即使是圣人也是平等对待的,他们的行为必定是由近及远。从来没有一个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却去饲养禽兽的例子。如今朝廷中狮象鞑官等官员不下十余万,按俸禄计算,指挥使一个月的俸禄只有三十五石,但是实际上只发给三石,鞑官实际发放的是十七石五斗,这说明鞑官一名官员相当于京官十七名半。古话说‘朝中没有靠不住的人位子,那吃皇粮的人自然就少’。这难道是靠不住的人位子所能相比的吗?何况夷狄之人外表看似人畜无害,一旦发生危机,他们一定不会安心的。前代五胡乱华时期,不就是这样的吗?希望陛下能够决断,为国家万代打算,命令兵部逐步地将鞑官等官员调离朝廷,这样不仅节省了国家无数不必要的费用,还可以消除潜在的祸患。这是李贤在任职时就立志要做的事情。虽然有人议论此事困难重重,但到了己巳年,京城内的鞑官们群起响应,响应了敌人的侵袭。李贤的言论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英宗询问关于复辟的问题时的对话内容,表达了对封建君主权力的质疑和批评。诗中的李贤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大臣,他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应该依赖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而不是依靠皇帝的权力。他主张节俭开支、与民休憩的政策,并批评了当时的一些官员行为不当,如过度追求个人的富贵地位而忽视了国家利益。最后,他还指出了一个历史教训:前代五胡乱华时期就是由于这些原因而导致的。整首诗体现了李贤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腐败现象的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