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以叶琛为洪都府知府,至是陈氏入寇,琛死之。上以刘基为太史令,值荧惑守心,群臣震惧,基密奏上,宜罪己以回天意。次日上临朝,即基语谕群臣,众心始安。后大旱,上命基谂滞狱,凡平反出若干人,天应时雨,上大喜。基因奏请立法定制,遂从之。
胡文穆母丧还朝,上问民间疾苦,公对曰:‘百姓颇安给,惟有司穷治建文时党与,枝附扳坐,诬害善良甚苦。’上立命罢追诘者。(行状)
杨文定为司经洗马,一日,东宫问汉廷尉张释之之贤,溥对曰:‘世岂无释之,但无文帝宽厚仁恕之君用之尔。释之固难得,文帝尤难得也。’退采文帝关治道者编为事类以进,皇太子嘉纳之。(古穰杂录)
永乐中,礼部郎中周讷建言请封禅,群臣亦多言此太平盛事,上皆不听,时惟学士胡广之言与上意合。既退,作却封禅颂奏之。
诗句
玉堂丛话·调护
上初以叶琛为洪都府知府,至是陈氏入寇,琛死之。上以刘基为太史令,值荧惑守心,群臣震惧,基密奏上,宜罪己以回天意。次日上临朝,即基语谕群臣,众心始安。后大旱,上命基谂滞狱,凡平反出若干人,天应时雨,上大喜。基因奏请立法定制,遂从之。
胡文穆母丧还朝,上问民间疾苦,公对曰:‘百姓颇安给,惟有司穷治建文时党与,枝附扳坐,诬害善良甚苦。’上立命罢追诘者。(行状)
杨文定为司经洗马,一日,东宫问汉廷尉张释之之贤,溥对曰:‘世岂无释之,但无文帝宽厚仁恕之君用之尔。释之固难得,文帝尤难得也。’退采文帝关治道者编为事类以进,皇太子嘉纳之。(古穰杂录)
永乐中,礼部郎中周讷建言请封禅,群臣亦多言此太平盛事,上皆不听,时惟学士胡广之言与上意合。既退,作却封禅颂奏之。
译文
最初,皇帝任命叶琛为洪都府知府。后来当陈氏入侵的时候,叶琛战死了,皇帝对此非常悲痛。皇帝让刘基担任太史令,当时火星在心宿的位置上,官员们感到害怕,刘基秘密向皇帝建议,应该自责反省,这样才能挽回上天的意旨。第二天皇帝亲自处理政务,听从了刘基的意见后,大家的心情才安定下来。之后发生了大旱灾,皇帝命令刘基调查监狱中的囚犯,释放了许多无辜的人,天上降下了及时雨,皇帝非常高兴。因为刘基因为他的建议而受到皇帝的重视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胡文穆的母亲去世后回到朝廷,皇帝询问老百姓的生活状况,胡文穆回答说:“百姓生活还算安定,只是一些地方官府过分严苛地追究建文年间的同党和依附者,冤枉了许多善良的人。”皇帝立即下令停止追究这些人的罪行。
杨文定为司经洗马,有一天,东宫询问汉朝的廷尉张释之是否贤能,杨溥回答说:“世上难道没有张释之这样的人,只是因为没有像文帝那样宽容、仁爱、宽恕的人来使用他而已。张释之固然很难得,但是像文帝这样的君主更是难得。”然后他搜集了一些关于治理国家的故事编纂成书献给了皇太子。
永乐年间,礼部郎中周讷请求皇帝举行封禅仪式,很多大臣都认为这是一个太平盛世的大好事,皇帝都没有同意。只有学士胡广的建议与皇上的想法一致。皇帝退朝后,他写了一篇反对封禅的文章呈递给皇帝。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明朝时期几个重要政治事件的记载。第一首反映了皇帝对官员的严厉和对民生的关注;第二首展现了皇帝对司法公正和民众生活的关心;第三首描述了一位官员对国家治理的思考;第四首则记录了一个大臣在特定时期的政治主张和皇帝的态度。整体上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官场生态和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