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纪为国子祭酒,会万寿节修斋醮,礼部预取监生供事。纪以为不可,上疏谏。上在东宫行冠礼,纪采自文王以来嘉言善行凡百条,各绘图作赞,名曰圣功图以进。
王端毅巡抚苏松,以灾异,上疏曰:‘臣奉命巡抚节,据抚属申呈,各部勘合派买各项物料,未免取办于民,里甲多致逃移。臣惟凡此之类,朝廷之上固有不可缺者,亦有可减省者,亦有可缺者,粮饷军需不可缺者也,花样段疋可减省者也,珍奇玩好可缺者也。今当军民凋弊之际,凡百冗费,俱宜樽节,一应不急之务,俱宜停止,俾军民息肩,寔为社稷之福。又两京一应收受钱粮,内外官员,请敕戒谕,各公乃心,悯念民艰,毋刁蹬留难,毋巧取财物,毋多收斛面,务爱惜民力,培养元气。如或不悛,令科道官指实,参奏拿问,则东南困苦,庶其少苏矣。’上命查理禁约。(传)
玉堂丛话·调护
郑纪为国子祭酒,会万寿节修斋醮,礼部预取监生供事。郑纪认为不可,上疏谏。上在东宫行冠礼,郑采自文王以来嘉言善行凡百条,各绘图作赞,名曰圣功图以进。
王端毅巡抚苏松,以灾异,上疏曰:‘臣奉命巡抚节,据抚属申呈,各部勘合派买各项物料,未免取办于民,里甲多致逃移。臣惟凡此之类,朝廷之上固有不可缺者,亦有可减省者,亦有可缺者,粮饷军需不可缺者也,花样段疋可减省者也,珍奇玩好可缺者也。今当军民凋弊之际,凡百冗费,俱宜樽节,一应不急之务,俱宜停止,俾军民息肩,寔为社稷之福。又两京一应收受钱粮,内外官员,请敕戒谕,各公乃心,悯念民艰,毋刁蹬留难,毋巧取财物,毋多收斛面,务爱惜民力,培养元气。如或不悛,令科道官指实,参奏拿问,则东南困苦,庶其少苏矣。’上命查理禁约。(传)
译文:
郑纪是国子祭酒,恰逢万寿节举办斋醮仪式,礼部预先征用监生服务。郑纪认为这种做法不妥,于是上书劝阻皇帝。皇帝在东宫举行冠礼,郑纪采集自周文王以来的优良言行和事迹,绘制成画并加以赞美,取名为圣功图上呈给皇帝。
王端毅巡抚苏松地区,由于出现了灾异现象,他上疏说:“我奉命巡抚此地,根据下属部门的报告,各部需要购买的材料,难免会从百姓那里征用,这导致百姓纷纷逃散逃避。我考虑到朝廷之上有些事情是必须做的,但也有一些可以节省和省略的,还有一些则是应该取消的。粮食和军饷是绝对不能少的,一些花哨的服饰和绸缎是可以节省的,一些珍贵的宝物是可以放弃的。现在正是军民疲惫不堪的时候,所有的多余开支都应该节省下来,使百姓能够休息下来,这对国家利益是有好处的。另外,京城和两京的所有征收赋税的官员都应当受到告诫,要求他们廉洁奉公,体恤民众的艰难处境,不要刁难和勒索百姓,不要从中取利,不要增加税赋负担。如果这些官员仍然不思悔改,那么就应该由科道官们进行调查,一旦发现有违法行为就依法处理。”皇帝下令对相关禁令进行核查。(《玉堂丛话》)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郑纪作为国子祭酒,在国家重大节日举办仪式时,因考虑到民众的利益而反对过于奢华的做法,以及王端毅巡抚苏松时针对地方官员的行为提出的批评和建议。诗中的郑纪是一个深具仁心、体恤民情的人物形象,而王端毅则是一位关心民生、敢于直言进谏的官员形象。整首诗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官员们的行为,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政治清明、民生安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