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锐意兴革,一日,召刘尚书大夏至幄中,谕曰:‘各衙门应诏查出弊政,虽俱准行,然未有及内府事者。’大夏对曰:‘凡干系内府,必须皇上见定而自主之。’异日,遣科道官同兵部侍郎各一员,奉敕往清其事,既而二处减去浪费,每月以白金计之,各不下十余万两。上复虑天下有司多不得人,乃召戴都御史珊及大夏,同至幄中,谕曰:‘尔等与各科道官劝朕图治的说话,虽都准行去了,然使天下府、州、县亲民官非人,未必不为文具,百姓安得被其恩泽?欲令吏部择其贤否黜陟,然天下官多,难得停当。细思之,莫若自今与尔等访察各处巡按御史,然后责他们去拣择府州县卫所官,得其人,人受其福,庶几行去的说话,不为文具也。’二人退,因与同列共叹曰:‘尧舜知人安民之德,不过如此。’
这首诗是关于明朝皇帝朱元璋的一次决策过程。朱元璋在一次召见中,发现各衙门查出的弊政虽然都准行,但未有涉及到内府的问题。因此,他决定亲自处理这个问题。
他派遣科道官和兵部侍郎去清理内府的事情,他们发现内府有很多浪费,每月花费十多万两白金。朱元璋对此感到非常担忧,因为他认为使天下府、州、县的亲民官员不是人才,那么这些官员的工作就只是形式上的,不能真正为民造福。
朱元璋要求吏部从贤人之中选拔官员,但是因为全国官众多,难以做到精准挑选。于是他提出一个建议,让他自己和戴珊等人去考察各地的巡按御史,然后责成他们去选择府州县卫所的官员,如果选对了人,那么这些人就能受到福惠,这样的话,那些去治理国家的言词就不再是空洞无用的了。
他们感叹说:“尧舜知人安民的德业,其实也就如此。”这句话表达了他们对朱元璋治国理念的高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