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卿中有一人善能结纳嬖近,每于上前誉其才能。一日,上谕大夏曰:‘闻某极有才调。’大夏未敢对,上疑大夏听之未真,复大声曰:‘工部尚书李某,尔知之否?’仍未敢对。上喻其意,遽笑曰:‘朕惟闻其人能干办耳,未暇知其为人也。’大夏叩头曰:‘诚如圣谕。’

刘忠宣公大夏造膝奉对,所谋虽辅臣不与闻。一日,上张缀衣于内宫之隙,屏左右,召公问曰:‘朕守祖训,不敢逾分渔民,然各省岁奏民穷而亡者何?’大夏叩头曰:‘臣在广东久,请言广东事。市舶一阉,岁所敛,与省天下官俸廪埒,稍纵又倍蓰,皆出于民。’上曰:‘此弊久病之,但朕在内势孤,如陈宽、李荣,庸劣不足虑。惟萧敬悉故事,朕所须问,然不假以权,此事卒难大更。但老者死,或以罪罢,不令嗣代可也。’缀衣后一童阉伏地窃听。未几,孝皇弃天下,忠宣竟戍甘州。

玉堂丛话·调护

公卿中有一人善能结纳嬖近,每于上前誉其才能。一日,上谕大夏曰:

“闻某极有才调。”大夏未敢对,上疑大夏听之未真,复大声曰:“工部尚书李某,尔知之否?”

仍未敢对。上喻其意,遽笑曰:“朕惟闻其人能干办耳,未暇知其为人也。” 大夏叩头曰:“诚如圣谕。”

刘忠宣公大夏造膝奉对,所谋虽辅臣不与闻。一日,上张缀衣于内宫之隙,屏左右,召公问曰:

“朕守祖训,不敢逾分渔民,然各省岁奏民穷而亡者何?”大夏叩头曰:“臣在广东久,请言广东事。”市舶一阉,岁所敛,与省天下官俸廪埒,稍纵又倍蓰,皆出于民。

上曰:“此弊久病之,但朕在内势孤,如陈宽、李荣,庸劣不足虑。惟萧敬悉故事,朕所须问,然不假以权,此事卒难大更。但老者死,或以罪罢,不令嗣代可也。”缀衣后一童阉伏地窃听。

未几,孝皇弃天下,忠宣竟戍甘州。

赏析:

《玉堂丛话·调护》是一部由明代学者焦竑所著的古籍,该书以仿照《世说新语》的体例而成,将858则从明初至万历年间翰林人物的遗言往行编入54门类中。这本书记录了当时一些官员的言论和行为,其中不乏一些涉及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的内容。

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描述了一位名叫章公溢的官员,他曾经是明朝的一位部长级的官员。他在一次被命令征调乡兵时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和抵触情绪。他认为乡兵是农民出身的,原本只是奉命去平定闽南地区的叛乱,但现在又被调回京城继续服役,这让他感到非常失望和不安。因此,他坚决拒绝了这次调遣,并强调自己从未答应过这样的条件。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明朝末年,当时有一位名叫刘忠宣公的大夏。他是一位忠诚的大臣,虽然地位崇高,但在一次宫廷对话中,皇帝对他的评价并不高。皇帝只是听说他有能力办事,但没有真正了解他的性格和为人。于是,皇帝试图通过提问来探出这位大臣的真实情况。然而,大夏并没有直接回答皇帝的问题,而是选择了沉默。这让皇帝感到困惑和不满。然而,皇帝最终决定放弃这次询问,因为他意识到在大夏面前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

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一方面,一些官员因为权力和地位的变化而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皇帝在面对臣子时也需要谨慎处理关系和权力的分配问题。这些问题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普遍存在,需要得到妥善的处理和解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