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亲藩有请良田为庄地,钱宁、江彬及宦官张忠辈受重贿,请上许之。兵部及科道交章执奏,谓高皇帝有禁,兹田不得畀藩封。上曰:‘朕念亲亲与之,勿为间言。’大学士杨廷和、蒋冕皆引疾不出。梁储曰:‘如皆引疾,如国事何?’是时上震怒,令内臣督促草制,储承命上制草曰:‘昔太祖皇帝著令,藩封不当益以土地,土地既广,将多畜士马,奸人诱为不轨,不利宗社。今王请求恳笃,朕念亲亲,畀地于王,王得地宜益谨侯度,毋收聚奸人,毋多养士马,毋听强人诱为不轨,危我社稷。是时虽欲念保亲亲,不可得已。王其慎之毋忽。’上览制,骇曰:‘若是可虞,其勿与。’事遂寝。众谓储一草制间,有回天之力。(梁储)

石公所上封事,士林多录之。其要语则劝上清心省事,法尧舜之恭己无为,用汉文之与民休息而已。其愿上力行王道,辨别忠邪,中才皆可用之人,不必求备,平易有近民之实,不必务奇。治有端绪,不必责效于旦夕之间。事可包荒,不必刻意于渊鱼之察。人谓其为救时之药石。

诗句

玉堂丛话·调护    
陕西亲藩有请良田为庄地,钱宁、江彬及宦官张忠辈受重贿,请上许之。兵部及科道交章执奏,谓高皇帝有禁,兹田不得畀藩封。上曰:‘朕念亲亲与之,勿为间言。’大学士杨廷和、蒋冕皆引疾不出。梁储曰:‘如皆引疾,如国事何?’是时上震怒,令内臣督促草制,储承命上制草曰:‘昔太祖皇帝著令,藩封不当益以土地,土地既广,将多畜士马,奸人诱为不轨,不利宗社。今王请求恳笃,朕念亲亲,畀地于王,王得地宜益谨侯度,毋收聚奸人,毋多养士马,毋听强人诱为不轨,危我社稷。是时虽欲念保亲亲,不可得已。王其慎之毋忽。’上览制,骇曰:‘若是可虞,其勿与。’事遂寝。众谓储一草制间,有回天之力。(梁储)    
石公所上封事,士林多录之。其要语则劝上清心省事,法尧舜之恭己无为,用汉文之与民休息而已。其愿上力行王道,辨别忠邪,中才皆可用之人,不必求备,平易有近民之实,不必务奇。治有端绪,不必责效于旦夕之间。事可包荒,不必刻意于渊鱼之察。人谓其为救时之药石。'    

译文

陕西的藩王请求一块良田作为他的庄地,钱宁、江彬以及宦官张忠等人接受了重贿请求皇上同意。兵部和科道官员们纷纷上书要求阻止,声称高皇帝曾下令禁止把土地赐予藩王。皇上表示:“我考虑着亲情的原因而给予他们,不要让这些谗言干扰了我。”大学士杨廷和、蒋冕都称病不肯出来。梁储说:“如果大家都称病不出,那么国家大事怎么办呢?”当时皇上非常愤怒,命令宦官催促起草诏书。梁储奉命撰写了一篇诏书,大意如下:

“从前太祖皇帝曾经发布过规定,不许把土地赐给藩王,土地一旦扩大,将会增多士兵和马匹,奸人在背后诱导他们做不正当的事情,这对国家的安定不利。现在这位王爷恳切恳求,我考虑到亲情的缘故答应了他的要求,给了他这片土地。你得到这块地后应该更加谨慎,不要招揽坏人、养很多士兵、听从那些强硬的人的引诱去做不正当的事,这样会危害到国家的安全。在这个时候即使我想保护亲情,也是不能做到的。你必须多加小心,不要再提这件事了。”
皇上阅读了这份诏书之后非常震惊地说:“如果这样做会带来危险,那就不应该答应。”因此这件事情最终没有实施。众人都认为梁储在写这份诏书时很有力量,能够扭转乾坤。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初年,朝廷内部关于土地赏赐问题的政治斗争。诗中的主角是陕西的藩王和朝廷大臣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明初政治体制下权力斗争的特点。

梁储的这份诏书展现了他对国家安危的高度责任感。他用历史典故来告诫皇帝,土地一旦赐予藩王,就会带来诸多潜在的风险。他提醒皇帝要以国家的长远利益为重,而不是仅仅考虑眼前的利益。这种对国家负责的态度,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梁储也表现出了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卓越的应变能力。他能够在关键时刻提出有力的建议,帮助皇帝做出正确的决策。这种能力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尤为重要,因为他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地位,还要考虑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明朝初期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人物不得不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梁储的这份诏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它既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