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吾博览善记,应对详敏。上尝命公编集历代帝王祭祀、祥异、感应可为鉴戒者萃为一书,名曰存心录。录汉唐以来灾异之应于臣下者,别为一书名曰省躬录。
陶凯言:‘汉、唐、宋皆有会要,纪载时政,以资稽考。今起居注纪言纪事,藏之金匮,已呈为实录。凡诸司领录圣旨及奏事簿籍,纪载时政,可以垂法后世者,宜依会要,编类为书,使后之议事者有所考焉。其台、省、府,宜加置铜匮,藏领录簿,以备稽考。’俱从之。
王备官翰林检讨,进讲经筵,以文字供职。时钱塘王洪擅词垣,与同官,一见过相推重。敕修大典,萃内外儒臣及四方韦布士,毋虑数千人,以总裁属之。
高帝御制集有授翰林编修马沙亦黑、哈麻敕,谓:‘大将入胡都,得秘藏之书数十百册,乃乾方先圣之书,我中国无解其文者。闻尔道学本宗,深通其理。’命译之。今数月,测天之道甚是精详。时洪武壬戌十二月也。二人在翰林凡十余年,岂所译者即此历书与?
玉堂丛话·调护
刘三吾博览善记,应对详敏。上尝命公编集历代帝王祭祀、祥异、感应可为鉴戒者萃为一书,名曰存心录。录汉唐以来灾异之应于臣下者,别为一书名曰省躬录。
陶凯言:‘汉、唐、宋皆有会要,纪载时政,以资稽考。今起居注纪言纪事,藏之金匮,已呈为实录。凡诸司领录圣旨及奏事簿籍,纪载时政,可以垂法后世者,宜依会要,编类为书,使后之议事者有所考焉。其台、省、府,宜加置铜匮,藏领录簿,以备稽考。’俱从之。
王备官翰林检讨,进讲经筵,以文字供职。时钱塘王洪擅词垣,与同官,一见过相推重。敕修大典,萃内外儒臣及四方韦布士,毋虑数千人,以总裁属之。
高帝御制集有授翰林编修马沙亦黑、哈麻敕,谓:“大将入胡都,得秘藏之书数十百册,乃乾方先圣之书,我中国无解其文者。闻尔道学本宗,深通其理。”命译之。今数月,测天之法甚是精详。时洪武壬戌十二月也。二人在翰林凡十余年,岂所译者即此历书与?
译文
刘三吾博学多才,善于应对。皇上曾命他编纂一本记录历代帝王的祭祀、祥瑞和感应事件的书籍,命名为《存心录》。这本书收录了汉朝和唐朝大臣因灾异被降罪的事件,另外编写了一本名为《省躬录》,记录了官员们对于皇帝诏令的响应情况。
陶凯建议说:“汉代、唐代、宋代都有会要,记录了当时的政治事件,作为后世的参考。”现在所有的起居注都是用金匮保存的,已经呈现为实录。所有各司领受皇帝命令和奏章的簿籍,都记载了当时的政况,这些材料可以用来指导未来的政事。台、省、府等机构应该增设铜柜,保存这些簿籍,以便将来查考。大家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王准备任翰林院学士,讲授经筵课程,以文书处理职务。当时钱塘王洪担任词臣,与同事们相处融洽。敕命编纂大典,聚集了国内外的儒臣和各地的书生,人数不少于数千人,任命他为主编。
高帝御制集里,授予翰林院编修马沙亦黑、哈麻的敕令中说:“大将军进入胡都,得到了几十上百册的秘藏书籍,那是古代圣人的书籍,我们中国没有能解释这些文字的人。听说你们道家学问的根本,深刻理解其中的哲理。”命令他们将其翻译出来。几个月后,对天象的研究非常精准。这是洪武壬戌十二月的事情。两人在翰林院任职长达十余年,这难道就是他们翻译的历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