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五年,命翰林侍讲火原洁等编类华夷译语,上以前元素无文字,发号施令,但借高昌书制蒙古字行天下,乃命原洁与编修马懿赤黑等以华言译其语,凡天文、地理、人事、物类、服食、器用,靡不具载。复令元秘史参考以切其字,谐其声音。既成,诏刊布。自是使臣往来朔漠,皆能得其情。(今言)

永乐甲午十一月,上谕行在学士广,侍讲荣、幼孜曰:‘五经四书,皆圣贤精义要道,其传注之外,诸儒议论有发明余蕴者,尔等采其切当之言,增附于下,其周、程、张、朱诸君子性理之言,如太极、通书、西铭、正蒙之类,皆六经羽翼,然各自为书,未有统会,尔等亦类聚成编,务极精备,庶几垂后。’广等总其事,举朝臣及教官有文学者同修,开馆东华门外。明年九月书成,上御殿受之,群臣表贺。时文贞辅献陵南京监国,故不预。

玉堂丛话·调护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命翰林侍讲火原洁等编类华夷译语,将高昌书制蒙古字行天下。这是为了便于使臣往来朔漠地区,了解其风俗民情。

永乐甲午十一月,朱元璋谕旨行在学士广、侍讲荣、幼孜:“五经四书,皆圣贤精义要道。其传注之外,诸儒议论有发明余蕴者,尔等采其切当之言,增附于下。周、程、张、朱诸君子性理之言,如太极、通书、西铭、正蒙之类,皆六经羽翼,然各自为书,未有统会。尔等亦类聚成编,务极精备,庶几垂后。”广等总其事,举朝臣及教官有文学者同修,开馆东华门外。明年九月书成,上御殿受之,群臣表贺。时文贞辅献陵南京监国,故不预。

赏析:这首诗主要讲述了朱元璋命翰林侍讲火原洁等人编类华夷译语,以便使臣往来朔漠地区,了解其风俗民情。同时,朱元璋还谕旨行在学士广、侍讲荣、幼孜等人,要求他们在编修书籍时,尽量收集各方的言论,以便于后人参考。最后,朱元璋还赐给有功之人赏赐。这首诗反映了朱元璋对于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对于人才的尊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