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危素再入翰林仅一日而天兵入燕,素曰:‘国家遇我至矣,国亡,吾敢不死!’趣所居报恩寺,俯身入井,将就溺,寺僧大梓与番阳徐彦礼力挽起之,且谓曰:‘公毋死,公不禄食四年矣,非居任者比。且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之史也。’已而兵入府藏,垂及史册,公言于镇抚吴勉辈而出之。由是累朝实录无遗缺者,素之力也。

高帝以宋濂为翰林学士,令总修元史。时编摩之士,皆山林布衣,发凡举例,一仰于濂。濂通练故事,笔其纲领及传纪之大者,同列敛手而已。逾年书成,濂之功居多。

詹同自翰林待制迁直学士升侍读学士,上尝谕曰:‘古人文章明道德,通世务,如典谟,皆明白简易,无深险怪僻之语。孔明出师表亦何尝雕刻为文,而诚意溢出,至今使人诵之,忠义感激。近世辞虽艰深,意实浅近,即使过于相如、扬雄,何裨实用?自今翰林为文,但取通道术、达时务者,无事浮藻。’

诗句

玉堂丛话·调护
注释: 在元朝,危素再次进入翰林院仅仅一天后,天兵入燕(指元军攻入燕京),危素说:“国家遇到了我,国亡我不敢不死!”便急步走到自己居住报恩寺,准备跳井自尽,但寺僧大梓和番阳的徐彦礼极力将他拉起来,并对他说:“公不要死,您的寿命四年有余,不像您这样居官的人。而且国家的史册非您不可,您一死,就是为国家而死。”不久,元军进至府藏,即将触及史册,危素向镇抚吴勉等人求助才得以脱身。因此,累朝实录无遗失者,都是危素之力。

高帝以宋濂为翰林学士,命他总修元史。当时编摩之士都是山林布衣,发凡举例,完全依赖于宋濂。宋濂通晓历史故事,笔录其纲领及传纪之大者,同僚们只能拱手而立。过了一年书稿完成,宋濂的贡献居多。

詹同从翰林待制迁直学士升侍读学士,皇上曾谕告说:“古人的文章明道德,通世务,如典籍中的‘典谟’,皆明白简易,没有深险怪僻之语。孔明出师表也是这样,何尝雕琢为文,但诚意溢出,至今使人诵之,忠义感激。近世辞虽艰深,意实浅近,即使过于相如、扬雄,又有何裨实用?自今翰林为文,只取通道术、达时务者,无事浮藻。”

译文

元朝时期,危素再次回到翰林院仅一天后,元军攻入了燕京。危素说:“国家遇到了我,国亡我不敢不死!”于是快步走到自己居住的报恩寺,准备跳井自杀,但寺僧大梓和番阳的徐彦礼极力将他拉起来,并对他说:“公不要死,您的寿命四年有余,不像您这样居官的人。而且国家的史册非您不可,您一死,就是为国家而死。”不久,元军进至府藏,即将触及史册,危素向镇抚吴勉等人求助才得以脱身。因此,累朝实录无遗失者,都是危素之力。

高帝以宋濂为翰林学士,命他总修元史。当时编摩之士都是山林布衣,发凡举例,完全依赖于宋濂。宋濂通晓历史故事,笔录其纲领及传纪之大者,同僚们只能拱手而立。过了一年书稿完成,宋濂的贡献居多。

詹同从翰林待制迁直学士升侍读学士,皇上曾谕告说:“古人的文章明道德,通世务,如典籍中的‘典谟’,皆明白简易,没有深险怪僻之语。孔明出师表也是这样,何尝雕琢为文,但诚意溢出,至今使人诵之,忠义感激。近世辞虽艰深,意实浅近,即使过于相如、扬雄,又有何裨实用?自今翰林为文,只取通道术、达时务者,无事浮藻。”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危素、宋濂和詹同三位文人的经历和贡献。他们都是在元朝时期的重要人物,对国家的发展和历史的记载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在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重要地位和贡献。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