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初,谢文肃被旨入校先帝实录,见章公景泰中论复储下狱事,辄叹息泣下,曰:‘公疏动万言,而一不载,何以示天下后世?’亟以告总裁官刘文安公。公曰:‘诸臣奏疏,凡留中者例不得书。’谢曰:‘天下事宁复有大于此者?此而不书,将奚书?公盍上其事增入之?’刘公怃然曰:‘业已成,无益也。’迄今以为恨。(本传)

丘琼山谓朱子家礼最得崇本敦实之意,然仪节略焉,为考诸儒所言,作家礼仪节,使好礼者可举而行。通鉴纲目以正统为主,然秦隋之末有不可遽夺,汉唐之初有不可遽予者,乃作世史正纲,着世变之升降,明正统之偏全。又谓西山真氏大学衍义有资治道,而治国平天下之事缺焉,乃采经传子史有系于治国平天下者,附以己见,作大学衍义补。

玉堂丛话·调护

成化初年,谢文肃被旨入校先帝实录。他见到章公在景泰中论复储下狱的案件,不禁叹息哭泣。他感叹道:“章疏洋洋洒洒万言,唯独这一件未载入本纪,如何向天下后世交代?”他立即将此事告知总裁官刘文安公。刘公回答:“诸臣奏疏,凡是留中不发布的都不得记载。”谢文肃说:“天下之事难道有比这更大的吗?如果此事都不记录,那还能记录什么呢?”刘公无奈地说:“事情已成定局,没有意义了。”这件事至今仍让谢文肃感到遗憾。

丘琼山认为朱子的《家礼》最为得体,强调尊本敦实的精神。然而,书中的仪节却有所省略,因此他查阅了许多儒生的言论来补充《家礼》中的不足之处,使好礼者可以按照这些原则来行事。通鉴纲目以正统为主,但秦隋之末和汉唐之初期的事件也有其不可轻易改变的部分,于是他创作了世史正纲,记录了历史的升降与正统的偏全。又提到西山真氏的大学衍义虽然有资治道的价值,但对于治国平天下的事情却缺失了一部分,于是他采集经传子史中有关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编写了大学衍义补。

赏析

此文通过叙述一个关于历史事件处理的故事,表达了对历史记录严谨性和完整性的重视。文中的谢文肃、刘文安公和丘琼山三位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待历史的态度和方法。

谢文肃在面对重要历史事件时,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他不满足于仅仅看到表面的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事件的本质,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他的这种态度体现了古代士大夫对于历史责任和使命感的认识。

刘文安公的回答则揭示了当时朝廷对于历史事件的处理方式——即“留中不发布”的政策,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朝廷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也体现了朝廷对于历史记录的保守和谨慎。

丘琼山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他不仅重视历史记录的完整性,还强调了对于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他认为,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记载,更应该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他的观点体现了他对历史教育功能的重视,以及对于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这篇文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述和分析,展现了古代士大夫对于历史的责任和使命的深刻认识,以及他们在历史研究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历史记录的保守和谨慎态度,以及对于治国平天下重要性的认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