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方汉庶人夺嫡,淇国公丘福力成之。成祖惑之,遂欲易储。召帷幄重臣决之,诸臣莫对,缙独曰:‘好皇孙。’由是成祖释然,仁庙之位固矣。缙以三语而决此大事,古未有也。后丘福泄其语于汉庶人,庶人衔缙次骨,以至屡贬,逮赴诏狱,庾死雪中,皆庶人之谮也。自今观之,列圣及圣子神孙享万世无穷之业,缙不为无助。百余年来,褒赠之典不及,而诸臣亦未有为白之者,诚缺事也。
文皇晏驾于榆木川,杨文敏公荣、金文靖公幼孜恐事泄,尽军中锡器,镕为殓具,覆以龙衣,日进膳如故。锡工尽除,以灭其迹。至京师,人未之知也。(畜德录)
仁宗在东宫时监国,为汉庶人所谮。盖太宗初有易储之意,而庶人实觊觎之故也。于是使给事中胡滢往伺察之,令书其不法事以闻。时梁潜、黄淮、杨士奇等皆东宫官,善于保护,教太子守礼法,而滢亦不敢曲意上承。回朝但言皇太子敬天孝亲诸实行以对,上意顿解。
诗句
玉堂丛话·调护
- 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方汉庶人夺嫡,淇国公丘福力成之。成祖惑之,遂欲易储。召帷幄重臣决之,诸臣莫对,缙独曰:‘好皇孙。’由是成祖释然,仁庙之位固矣。
- 缙以三语而决此大事,古未有也。后丘福泄其语于汉庶人,庶人衔缙次骨,以至屡贬,逮赴诏狱,庾死雪中,皆庶人之谮也。自今观之,列圣及圣子神孙享万世无穷之业,缙不为无助。百余年来,褒赠之典不及,而诸臣亦未有为白之者,诚缺事也。
译文
玉堂丛话·调护
解缙的才能,有点像东方朔,但他有远见卓识,东方朔比不上他。当时汉朝庶人争皇位时争夺,淇国公丘福力挺支持。成祖被蒙蔽了,于是想要改变太子的继承顺序。召集朝廷上的大臣们来讨论这个决定,其他的大臣都没有回答,只有解缙回答说:“好皇孙。”因此,成祖放心了,仁皇帝的位置也就确定了。解缙只用三个字就决定了这件大事,古代没有这样的记录。后来丘福泄露了他的话给汉庶人,汉庶人怀恨在心,以至于多次被贬黜,甚至被送到了诏狱,最后死在了雪地里,这都是因为汉庶人的诬陷。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历代皇帝和圣子神孙享受着万代不朽的基业,解缙并没有帮上什么忙。一百多年过去了,对他的褒奖和封赏都不及他的,而其他大臣也没有为他辩解的,这实在是一件缺憾的事情。
文宗皇帝驾崩在榆木川,杨文敏公荣、金文靖公幼孜担心事情败露,把军中所有的铜器全部熔化做成棺材,用龙衣覆盖,继续进餐如常。铜工匠全被清除,以此来掩盖他们的罪行。到达京师后,人们还没有知道这件事。(畜德录)
赏析
玉堂丛话·调护
本段主要讲述了解缙在明朝历史中的特殊作用和影响。首先指出解缙的才能和智慧与东方朔不相上下,但他的见识更胜一筹。接着描述他在关键时刻如何通过一句话化解了成祖的疑虑,使仁皇帝的位置得以确定。然后提到解缙在面对危险时仍能保持镇定,最终化险为夷,显示了他的勇敢和智慧。最后点出解缙虽然在历史上的地位并不显赫,但确实为明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段通过对解缙事迹的描述,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坚定信念。
本段描述了文宗皇帝的不幸去世以及杨文敏公荣和金文靖公幼孜对此事的反应。他们担心消息泄露,采取了极端的措施来掩盖事实。这种行为虽然是出于保护文宗皇帝的考虑,但也暴露出他们缺乏深思熟虑的决策能力。最后提到到达京师后的情况,暗示了文宗皇帝的死亡已经人所共知。这一段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