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非由翰林,不得入阁,本朝虽有数人,然皆出自特简,邃庵杨公其一也。公归田,年七十余,嘉靖初,特起公于家,改兵部尚书兼宪职,总制三边。道经洛阳,谒刘文靖公,文靖出见,辞色甚倨,阳问曰:‘我记汝亦曾为阁老耶?’公随问而对,文靖曰:‘既为阁老,复出作总制,内阁体统,为汝一人坏尽矣。’公云:‘朝廷简命,不得不赴。’文靖仍曰:‘进止由汝,何得乃尔?我老不能对客矣。’遂命二孙陪茶,杨大惭而出。
翰林院编修杨名以星变陈言,欲上省察其喜怒失中者。上令明言之,名乃再疏,其略云:‘汪鋐心行反覆,举动乖张,不当用掌吏部;郭勋邪回险诈,不当用典戎务;陈道瀛、金仁辈,庸恶道流,不当用司享祀。此圣心之偏于喜也。皇上践祚以来,诸臣建言,触冒天威,自取罪戾。今惩创已久,虽有以爱惜人才为请者,皇上终未释然,此圣心之偏于怒也。又如真人邵元节,猥以末术,过蒙采听,常命于内府修建醮事,此虽皇上祈天永命之心,但自古祷祠无验,乃不惜糜费,使之频举。且命左右大臣奔走供事,遂致不肖之臣妄为依托,且闻有昏夜乞哀出其门下者,恐为市恩播威,夤缘偾事之渐也。此皆圣心之少有所偏者。伏望圣明,察臣愚直,宥臣狂戆,将汪鋐等早赐罢斥,而远却祷祠’云云。是时,上始向意斋醮,在廷诸臣无言之者,乃名首倡批鳞之论,已触上忌。逮汪上辨疏,指名四川人,与杨廷和同里,廷和与张孚敬议礼不合,顷孚敬去位,廷和之党,私为报复,遂攻及臣。故上益怒名,处名编戍。上素优容翰职,而名被祸独深,一斥不复,为可惜也。
诗句及译文
诗句:
“故事,非由翰林,不得入阁,本朝虽有数人,然皆出自特简,邃庵杨公其一也。” —- 这句话描述了一个历史或传统上的规则,即只有翰林院的官员才能进入朝廷的最高机构——内阁,并且这个规则在明代有几位特选之人遵循。
“公归田,年七十余,嘉靖初,特起公于家,改兵部尚书兼宪职,总制三边。” —- 这里叙述了一个人物从退休到重新被起用的经历,以及他被赋予的新职务和职责。
“道经洛阳,谒刘文靖公,文靖出见,辞色甚倨,阳问曰:‘我记汝亦曾为阁老耶?’公随问而对,文靖曰:‘既为阁老,复出作总制,内阁体统,为汝一人坏尽矣。’” —- 描述了杨名与刘文靖的会面,文靖的态度和他对杨名的评论。
“公云:‘朝廷简命,不得不赴。’文靖仍曰:‘进止由汝,何得乃尔?我老不能对客矣。’遂命二孙陪茶,杨大惭而出。” —- 杨名回应了刘文靖的批评并表达了无奈,但最终以羞愧结束。
关键词注释
- 故事: 指的是一个传统规则或惯例。
- 翰林: 指代古代负责起草诏令、编纂史书等文书工作的官员。
- 归田: 回到自己的家乡,不再做官。
- 嘉靖: 明代皇帝朱厚熜的年号(1521年-1567年)。
- 特起: 特别提拔。
- 兵部尚书: 掌管军事的中央政府高级官员。
- 总制三边: 主管边防事务的高级官职。
- 洛阳: 中国河南省的一个城市。
- **刘文靖》: 刘瑾(?~1487年),明武宗时期的宦官,因权谋和手段残酷而著名。
- 内阁体统: 指内阁制度下的一套规矩或体制。
- 阁老: 指曾经担任过内阁首辅的人。
- 退位: 君主去世后,继任者登基。
- 简命: 任命之意,表示皇帝直接任命某人担任某职位。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杨名的故事,反映了明朝官场中的一些现实情况。杨名虽曾是朝廷重臣,但晚年退休后,因应皇帝的特殊需求而再度被起用,这可能意味着他的权力和影响力有所增加。然而,这也引发了文靖的不满和批评,显示了官场中权力斗争的复杂性。诗中通过对话形式,展示了杨名和文靖之间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背后的政治因素。此外,诗中还体现了文人对政治现实的批判态度,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明代官场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