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朝言事诸臣得罪者,多自田间起暴贵,而既以阶胜拱,则恃而益强。事毋论大小辄争,上久而不能堪,谕阶等责其欺肆,令详处。阶言:‘言官遭际昌时,思欲报答,非敢为欺,第性气粗率,则言或过当,事出风闻,则语有失实,不谙事体诚有之。谨录圣谕转示,使各省改。’而同列尼之者云:‘奈何不拟薄谴?’阶曰:‘即上遽有谴,我曹且力诤而乃导之谴乎?’则曰:‘如上谕详处何?’曰:‘令省改,即处也。’及疏上,上亦竟弗罪。

忠节

方孝孺,洪武中以学士吴沉、揭枢荐,召见,高皇谓枢曰:‘孝孺孰与汝?’枢曰:‘十倍于臣。’使见皇太子,赐宴,故欹其几以试之,孝孺必正之乃坐。高皇使人觇之,喜谓皇太子:‘此庄士也,当老其才以辅汝耳。’丙子征入,典应天试。太祖大渐,遗令先召孝孺。建文即位,驰驿召还,为翰林博士,进侍讲学士,日侍经筵,备顾问。凡将相大政议辄咨孝孺,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必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比定官制,改侍讲学士为文学博士,即以授孝孺。靖难兵起,日召谋议,诏檄皆出孝孺手。兵既渡淮,画策坚守,誓死社稷。知事不可为,乃作绝命辞,未几,不屈而死。

”`
玉堂丛话·调护

先帝朝言事诸臣得罪者,多自田间起暴贵,而既以阶胜拱,则恃而益强。事毋论大小辄争,上久而不能堪,谕阶等责其欺肆,令详处。阶言:‘言官遭际昌时,思欲报答,非敢为欺,第性气粗率,则言或过当,事出风闻,则语有失实,不谙事体诚有之。谨录圣谕转示,使各省改。’而同列尼之者云:‘奈何不拟薄谴?’阶曰:‘即上遽有谴,我曹且力诤而乃导之谴乎?’则曰:‘如上谕详处何?’曰:‘令省改,即处也。’及疏上,上亦竟弗罪。

忠节

方孝孺,洪武中以学士吴沉、揭枢荐,召见,高皇谓枢曰:“孝孺孰与汝?”枢曰:“十倍于臣。”使见皇太子,赐宴,故欹其几以试之,孝孺必正之乃坐。高皇使人觇之,喜谓皇太子:“此庄士也,当老其才以辅汝耳。”丙子征入,典应天试。太祖大渐,遗令先召孝孺。建文即位,驰驿召还,为翰林博士,进侍讲学士,日侍经筵,备顾问。凡将相大政议辄咨孝孺,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必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比定官制,改侍讲学士为文学博士,即以授孝孺。靖难兵起,日召谋议,诏檄皆出孝孺手。兵既渡淮,画策坚守,誓死社稷。知事不可为,乃作绝命辞,未几,不屈而死。

译文:

玉堂丛话·调护

在明朝初期,一些因直言进谏而被贬的大臣开始逐渐崛起,而那些曾经受到重用的官员则变得愈发骄傲自满。面对这种情况,一位名叫方孝孺的大臣以其卓越的才智和正直的态度赢得了皇帝的敬重和宠信。当高皇(指明太祖朱元璋)询问另一位大臣吴沉如何时,吴沉回答说“方孝孺是自己的十倍”,并以此试探方孝孺是否有能力胜任更高的职位。方孝孺凭借其坚定的性格和正直的行为,让皇上对他更加信任。当方孝孺被任命为侍讲学士后,他不仅日常向皇帝提供咨询,而且在朝廷讨论国家大事时,他总是站在皇帝的立场上进行决策。

忠节

方孝孺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他在明朝初年被吴沉和揭枢推荐,得以进入皇宫。皇帝对揭枢说:“孝孺和你相比怎样?”揭枢回答说:“我的才能不及孝孺的十倍。”当孝孺见到皇太子时,皇帝为了考验他的忠诚,故意让他坐在倾斜的椅子上。然而,无论皇帝如何试探,孝孺都能正确回答并保持端正的姿态。皇帝对此非常满意,甚至派人暗中观察孝孺的表现,发现他是一个真正值得依赖的人。

在后来的靖难之役中,方孝孺积极为朝廷出谋划策,他的诏令和檄文都出自他的手笔。当战争即将胜利时,他坚持保卫国家的决心,即使知道局势已不可逆转,他也选择继续战斗至最后一刻。最终,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方孝孺不幸被俘并拒绝投降,不久便因绝望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传奇而又悲惨的一生。

赏析:

这位历史上著名的忠诚大臣,以他的智慧和勇气为后世所称赞。从他在朝廷中表现出的才华到他在靖难之役中的英勇表现,方孝孺的形象一直被视为忠诚和勇敢的化身。特别是在《玉堂丛话·调护》和《忠节》两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方孝孺在不同情境下展现出来的不同品质:一是在朝政中展现出的智慧和公正,二是在国家危机时刻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方孝孺的卓越才能,也反映了他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