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公仁和,举止端重,有大臣体,沉深善谋,数抗论国事。大同之卒拥兵阻城,公谓当以慰问,代藩遣官,因视卒罪状,可抚则抚之便。又宁夏抚臣以庆王不轨事闻,请徙之高墙,因兴兵案诛从反者。公言:‘事未彰白,未可即禁锢。请敕戒谕王,不悛而后治之,以明朝廷议亲之仁。’既而遣官薄问,王果得赦。而夏人免于兵,家图像以祀,曰:‘活夏城者,温公也。’

翟銮颇以温厚回上意,上尝怒言官奏事不实,銮徐对曰:‘彼岂恃许风闻故耶?’为之解。又尝从容语边将,銮曰:‘边将骁勇者多所见,无逾于周尚文,小过严耳。’上曰:‘卿言之善,严固当以宽济也。’尚文果为名将。

有小珰以事干巡城御史,不应,则踵门而詈,御史怒,执而笞之。群珰趣之司礼中贵所,欲奏讦御史,阶业为解得免。而御史乃劾论珰。珰恨甚,结党百余人,要御史午门,殴辱之。都御史王廷拟疏群珰,以问徐阶,阶念疏即行,彼珰争自匿,欲得其主名,则且展转不可究诘,万一彼先之以诬我,祸且叵测,先朝事可监也。乃使人致司礼之上佐曰尚文者,语之曰:‘诸贵人群殴御史,业何处?’文倨谓:‘内外各有体,相公毋但为御史惜。’阶曰:‘吾非为御史惜,为国家大体惜,且为司礼诸公惜耳。’文怪,问:‘何谓?’阶曰:‘毋论御史王臣,即天子临御之所,而群殴人,能保上之不怒乎?诸公何不以时诇得其人,而速奏治之,即外廷有继者,其轻重在诸公手,而上必不怒,诸公体故在也。’文悦,以告其长滕祥,悉得其主名参之。王廷疏继上,群珰窘不能自匿,又无可以宛转道地者,悉就逮。杖其首恶三人百,发边戍,余九人各六十,为南京净军。

诗句释义:
温公仁和,举止端重,有大臣体,沉深善谋,数抗论国事。

译文:
温公的品德仁厚,举止庄重端重,有作为大臣的气质,深思熟虑,善于谋划,多次公开谈论国家大事。大同的士兵拥兵占据城池,温公认为应该以慰问为主,代替藩臣派遣官员,因为观察士兵的罪行,如果可以安抚就进行安抚。又宁夏抚臣因庆王不轨的事向朝廷报告,请求将庆王迁移到高墙之外,因此发动军队进行审讯,诛杀那些参与叛逆的人。温公说:“事情还没明朗,不能立即加以禁锢。请敕令告诫王爷,如果不悔改就再加以治理,以此明确朝廷对待亲近之人的仁爱。”不久派遣官员前去审问,王爷果然获得赦免。而夏人免于战火,家祭祖先时用他的名字来祭祀,说他是“活夏城者,温公也”。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温文尔雅、有大臣气质的仁厚之君如何处理国家大事。他的举止庄重端重,深思熟虑且富有远见,多次公开谈论国家大事,表现出他对国家事务的关心。他能够从大局出发处理问题,既关注国家大事,又不忽视民间疾苦,体现了古代政治家的胸怀与担当。

在诗中,这位仁厚之君对待大同的士兵采取了慰问为主的态度,而不是采取强硬的手段。这种处理方式显示出他的宽宏大量和对人民的关怀。他派遣官员前往审问士兵,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他还派遣官员前往宁夏抚臣处,要求他们不要因为庆王不轨而对他采取行动,而是应该先给予宽恕。

在处理庆王的问题上,这位仁厚之君表现出了极高的智慧。他没有直接下令对庆王进行惩处,而是选择先宽恕他的错误,让他有机会反省自己的行为。这样做既表明了他尊重皇族成员的意愿,又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最终,庆王在朝廷的劝解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改正。这显示了这位仁厚之君在处理敏感问题上的高明之处。

诗中还提到了夏人的问题。这位仁厚之君不仅关注国家大事,还关心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他派遣官员前去审问士兵,了解他们的罪行,然后根据情况决定如何处理。这种做法既体现了他对士兵的关怀,也展现了他对国家的责任感。

这首《玉堂丛语·调护》通过描述一位仁厚之君如何处理国家大事的故事,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关心。他的行为既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远见,也展示了他的宽容和仁爱。这首诗不仅是对这位仁厚之君的赞美,也是对古代政治家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注释:

  1. 章公溢子存道:指的是明代章公溢的儿子,名为子存道。
  2. 国学诗词雏鹰计划:可能是指一个针对国学学生进行的诗词创作活动或计划。
  3. 焦竑: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翰林院编修。
  4. 明:指明代时期。
  5. “玉堂”在古代常指代翰林院,此书聚焦于明代翰林院人物言行,广泛搜罗诸多珍贵的史事掌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