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通之境未遭,主持之局已定,老病之势未催,生死之关先破。求之今人,谁堪语此?
集峭篇 · 二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在还未遭受贫穷或显达的境遇时,便先确立自我生命的方向;在还未受到年老和疾病的折磨时,预先看破生死的道理。在现今的社会上,能和谁谈论这些呢?
介绍
《集峭篇 · 二一》是陈继儒的作品,属于明代散文作品。以下是对《集峭篇 · 二一》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陈继儒(1558年—1639年),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斋,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擅长诗词、书法、绘画、音乐,并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怀,这种精神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作品背景:陈继儒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文化多元的时代。他目睹了明朝末年的腐败和混乱,以及清初政权的建立带来的社会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陈继儒在《集峭篇》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社会、道德和哲学的种种见解,这些见解反映了他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
作品内容:《集峭篇 · 二一》的内容涉及人生的无常、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个人修养的探讨。陈继儒在文中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变化来隐喻人生的起落和世事的无常,同时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文学特点:陈继儒的文学作品语言精炼、意蕴深远,充满了哲思和诗意。他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文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哲学深度。《集峭篇》中的许多语句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成为后世学者和文人研究的重要资料。
《集峭篇 · 二一》不仅是陈继儒个人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明代文人精神和哲学思想的集中展现。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陈继儒的思想,以及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