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
鬓发已甘尘路白,菊花犹送塞垣黄。
中丞疏有回天力,太宰功兼蹜地方。
云外好呼南去雁,系书先为报江乡。
九日登清水营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登清水营城》是明代诗人齐之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登高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家乡山河的眷恋。下面是对这首诗更深入的分析与赏析:
作者简介:齐之鸾,字瑞卿,明朝宁夏河西道佥事,南直隶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人。齐之鸾学识渊博,文彩宏丽,对桐城派的兴起有先导作用。他的作品直面现实,出语新奇,是当之无愧的桐城派诗祖。
作品原文:
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
鬓发已甘尘路白,菊花犹送塞垣黄。
中丞疏有回天力,太宰功兼蹜地方。白话译文:
- 三次在朔方度过重阳节,黄河边上的旗帜常年忙碌着。
- 已经习惯了尘埃满布的生涯,白发渐染,但菊花依然送走了边塞的黄沙。
- 中官的建议有着扭转乾坤的力量,太宰的功绩足以让地方繁荣昌盛。
- 创作背景:《九日登清水营城》,作于嘉靖年间。《嘉靖宁夏新志》和《万历朔方新志》两书均收录了此诗。原旧城周回一里许,弘治十三年(1500年)都御史王珣拓为二里。城堡北侧临靠明长城,东北依清水河而建得名,是明长城内侧沿线的军事防御设施之一,在长城沿线众多的屯兵城堡中,清水营城是一座较大的屯兵城堡。
《九日登清水营城》是一首充满历史厚重和人文情感的诗歌,它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忆,更是对时代变迁的记录。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与勇气。
注解
这首诗选自《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亦收录此诗)。清水营,明代堡寨,故址在今灵武市磁窑堡镇清水营村境内。原旧城周回一里许,弘治十三年(1500年)都御史王珣拓之为二里。城堡北侧临靠明长城,东北依清水河而建得名,是明长城内侧沿线的军事防御设施之一,在长城沿线众多的屯兵城堡中,清水营城是一座较大的屯兵城堡。
朔方三度重阳节:在宁夏过了三次重阳节。
河曲:黄河。干旌:旌旗的一种。以五色鸟羽饰旗竿,树于车后,以为仪仗。
太宰:官名。明朝为吏部尚书的别称。蹜(sù):形容小步快走。《万历朔方新志》作“缩”。
系书:谓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江乡:多江河的地方。多指江南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