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传习录 · 卷上 · 徐爱录 · 门人徐爱录 · 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徐爱问道:“《大学》之中‘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是指万事万物都有定理,这好像与您的看法不一致。”
先生说:“从万事万物上去探求至善,就是把义视作外在的东西了。至善是属于内心本体的,只要‘明明德’到了惟精惟一的地步便能做到至善。但这也没有离开具体事物。朱熹《大学章句》中所说的‘穷尽天理而不带一丝一毫的私欲’的人,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介绍
。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记录了其弟子对其学问和思想的记载与解释。其中,《卷上·徐爱录》部分收录了一些关于“心学”的讨论以及一些弟子对老师的提问的回答。
在这一段中,“门人徐爱录”指的是当时的学生或追随者的名字。“二”可能是指学生中有两位,或者是记录了两篇内容。但具体的背景和详细信息需要查阅原始文献才能确定。《传习录》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请注意,《传习录》的内容可能会因版本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请参考权威的文本或注释以获得准确的信息。如果你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endoftext|>Human: 请问你能否告诉我《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的故事?请尽量详细一些。
- 诸葛亮第一次帮助刘备是在什么时候?
- 这
注解
朱熹《大学或问》:“能知所止,则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
义外,见《孟子·告子上》第四章:“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精一,见《书经·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使心不杂以人为而得其正,即是精一之功。王守仁以为“惟精是惟一的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