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诗句解析与译文:
-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 “知止”指的是知道什么是满足,知道什么是限度。
- “有定”表示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或决定。
- “朱子”是指宋代的朱熹,他的解释是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和定理。
- 这里指出朱子的观点似乎与王阳明(即“先生”)的看法不一致。
-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
- “先生”指的是王阳明本人或他的学说。
- “义外”意味着寻求至善是一种超出正义范围的做法。
- “至善”是指最高的善良状态,是人内心的原始状态。
- “心之本体”表示人的本心或内心的本质。
- 王阳明主张通过“明明德”(明辨是非善恶)来达到至善的境界。
- 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 “然”表示尽管如此、但是。
- “未尝”表示从不、始终不离开。
- “本注”可能是指《大学》中的注释。
- “尽夫天理之极”意味着达到了天道的最高原则。
- “无一毫人欲之私”表示完全没有了个人的欲望和私心。
- 这句话表明虽然追求至善,但并未脱离对事物的实际观察和理解。
赏析:
这首诗讨论了王阳明关于“知止而后有定”和“至善”的观念。王阳明认为,真正的至善并不是在寻找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一切,而是在认识并实践“明明德”,即通过不断的自省和实践,达到心性的最高纯净。他批评朱子的观点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定理,而忽视了人的内心修养和对道德的自觉追求。王阳明强调,真正的至善并非远离世间事务,而是通过理解并实践“天理”,达到内心的完全清净。尽管他提出了这样的思想,但他并没有完全脱离对现实的观察和分析,这表明他的哲学并非完全脱离现实生活,而是更侧重于内在的修养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