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门人徐爱书。
【诗句】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译文】
先生对“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等学说,完全采用传统的本子作为正确的解释,因为这是前人所说的错误版本。我开始听到这些学说时感到惊讶,接着产生怀疑,然后尽力思考、推敲,最后向先生请教,我才理解到先生的看法,就像水一样清凉,就像火焰一样炽热,他的观点绝对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不会被世人所误解。先生天生聪明睿智,为人温和亲切,不讲究外表的华丽。人们只看到他年轻时豪爽不羁,曾经广泛涉猎诗词歌赋,也接触佛道之学。突然听到这样的学说,都以为他是标新立异、好奇的人,并不认真去研究。却不知道先生在隐居中度过三年,进行困顿中的养性、静心、求索真谛的功夫,已经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他的学说纯粹而宏大正直。我早晚在门下学习,只看到先生的理论容易理解,但仰望先生的思想越来越高深;只看到理论看起来浅显易懂,但要深入挖掘却越来越精细。靠近先生的理论看似近在咫尺,但探索它却越发觉得没有穷尽。十多年来,竟然无法窥视他的学问边界。世上君子,有的人与先生仅见过一面,有的人甚至还没有听过他的言语,有的人心中早就有了轻视和急躁之心,却急忙想要在短暂的交谈中、听来的传闻中,主观臆断地做出判断。怎么能这样呢?跟随先生的学生,听到先生的教诲,往往只学到一点,就丢弃了其它的内容。只看见他牝牡骊黄的外观,而忽略了所谓的“千里马”。所以我要备录平时听到的教导,私下展示给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考订、验证。希望能不辜负先生的教诲。
【赏析】
这首徐爱的《引言》是一篇记录王阳明思想的重要文献。文章开篇即表明了自己对先生学问的认识过程:一开始感到震撼,继而产生疑问,随后经过深入研究,最终才领悟到先生的深邃见解。文章不仅详细记录了作者与先生的交往过程,更通过反复的学习和实践,展现了先生思想的巨大影响力。同时,文中也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深深敬仰和感激之情。
整篇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能深入人心,充分展示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和魅力。通过对先生思想的理解和学习,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儒家文化的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