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

译文

徐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王阳明先生回答道:“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徐爱说:“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徐爱说:“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

注释

  1. “心即理也”:心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和道理所在。
  2.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么?”:世界上没有超出心灵之外的事和理存在。
  3. “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这些行为背后都蕴含着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或道理。
  4. “都只在此心。”:所有的道德行为都源于内心的修养和认识。
  5.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只有纯净的心才能理解并体现自然的道德法则——天理。
  6. “不须外面添一分。”:不需要从外部寻求其他理由或标准。
  7. “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通过纯熟的心来实践孝道,就可以达到孝的标准。
  8. “发之事君便是忠。”:通过纯熟的心来实践忠君之道,就可以达到忠诚的标准。
  9. “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通过纯熟的心来实践交友和治理民众的行为,就能体现出诚信和仁爱的品质。

赏析

这首诗深刻阐述了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他认为,一切的道德规范和道理都根源于人心,而人的心是无邪无欲的,因此无需外在的附加。这种观念强调了内心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能够保持一颗清净无杂的心,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实践出各种道德行为,从而达到理想的境界。这种思想对于个人修身养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一种追求高尚品德的精神指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