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清,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欲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王阳明,字伯安,号阳明。这首诗是他在徐爱门人录中关于如何通过修养来达到“心即理”的教诲。

译文:
先生说:“为什么不能讲求呢?只是需要有一个头脑。就是在这里心的存天理上讲求。就像寻求冬天的温暖,也是要尽此心之孝,唯恐有一点儿人欲混杂;寻求夏天的清凉,也是要尽此心之孝,唯恐有一点儿人欲混杂。只要能够讲求到这个心。这个心如果没有人欲,纯是天理,就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天自然思量父母的寒冷,便自然要求冬日温暖的条件。夏天自然思量父母的炎热,便自然要求夏日清凉的条件。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但是必须要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才有这些条件的产生。就好比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就是枝叶。必须先有根,然后才有枝叶。不是先寻找了枝叶,然后才去种根。礼记中说‘孝顺的儿子心中充满了深爱,必定会有和气。有和气的人必定会有愉色。有了愉色的人必定会有婉约的容貌’。必须要有个深爱做根才能自然如此”。

注释:

  1. 传习录: 是王阳明所撰写的一部重要文献,内容涉及他的思想、教学以及哲学观念等,是中国哲学史上极为重要的著作之一。
  2. 徐爱录: 这是一本记述徐爱与王阳明之间交流的书籍,记录了许多关于修身养性的重要教诲。
  3. 三:这里指的是《孟子》中的三则故事,分别是“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阐述人性本善和道德修养的理论。
  4. 头脑:这里指思想意识,是指导行为的根本原则。
  5. 存天理:这里的“天理”指儒家的仁义道德法则,是指人的思想和行为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
  6. 求冬温:在冬天寻求温暖,比喻追求内心的真诚和善良。
  7. 尽此心之孝:尽自己对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8. 怕有一丝人欲混杂:害怕自己的行为受到欲望的影响。
  9. 讲求夏清:在夏天寻求凉爽,比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清明。
  10. 此心若无人欲:如果内心没有欲望,那么它就是纯粹的天理。
  11. 诚孝的心:诚实孝敬的心,指内心对父母的爱和尊敬。
  12. 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必须有诚心孝敬的心,才能引发相应的道德行为和条件。
  13. 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将诚心孝敬的心比作树木的根,意味着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
  14. 许多条件便枝叶:许多外在的行为和表现可以看作是枝叶,它们是从根生长出来的。
  15. 须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如果想要种植好枝叶,必须先找到好的根。
  16. 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欲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这是引用《礼记》中的话,强调内心的深爱和愉悦可以使人展现出温和、愉快的表情。
  17. 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只有内心的深爱作为根本,才能自然而然地体现出这样的美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