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徐爱问道:“‘在亲民’,朱子认为应该作‘新民’。后章的‘作新民’之文似乎也有依据。先生认为应该遵循旧本的‘作亲民’,是否有其依据?”
先生回答说:“‘作新民’中的‘新’,是指自我更新之民,与‘在新民’中的‘新’不同。这怎么足以作为依据呢?‘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而这并不是‘亲’字的意义。下面治国平天下的部分,都没有在‘新’字上进行深入阐述。如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善之,民之所恶恶之’,这都是‘亲’字的意思。‘亲民’正如孟子所说的‘亲亲仁民’。亲之即是仁之也。百姓如果不亲,舜便派契为司徒,恭敬地推行五教,就是为了亲近他们。尧典中的‘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所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包含了教养之意,说新民则显得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