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
先生曰:“若只是温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清奉养得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爱于是日又有省。
传习录 · 卷上 · 徐爱录 · 门人徐爱录 · 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郑朝朔问:“至善也必须从事物上探求吗?”
先生说:“至善只是使自己的心达到纯天理的境界,怎么能从事物上探求呢?你不妨举几个例子。”
朝朔说:“比如孝敬父母,怎样才能保暖避暑,怎样才能奉养适当,必须有个标准,才是至善。所以才有学问思辨的功夫。”
先生说:“假若孝敬父母只讲求保暖避暑和奉养适当,一天两天就讲完了,哪里用得着学问思辨?保暖避暑时,只要内心纯为天理,侍奉父母双亲时只要内心纯为天理,这样如果没有学问思辨的功夫,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所以,即便是圣人,也要再加“惟精惟一”的训示。如果只认为将那些具体礼节做得恰到好处,就是至善,那就好比是扮作戏子,将帮父母取暖纳凉等事一一表演得到,也可以叫至善了。”
徐爱在这天又有所省悟。
介绍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的哲学著作,其中包含他的心学思想。”卷上·四”可能是指该书的第四卷,但具体是哪一卷需要更多的上下文来确认。
《传习录》主要讨论了儒家经典《大学》和《中庸》的解读,特别是关于“知行合一”的理论。王守仁主张知识与行动不可分割,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于实践,而实践也是知识的源泉。他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进步。
在《传习录·卷上·四》中,徐爱可能是王守仁的门徒之一,记录了他的教导和对话。由于缺乏具体的文献内容,无法提供详细的介绍。但是,如果《传习录》的“卷上”是指第一部分,那么“门人徐爱录”可能就是该卷中的一部分,记录了徐爱和其他门人对王守仁思想的理解和实践。
注解
郑朝朔,名初一,广东揭阳人弘治十八年进士。
学问思辨,出自《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