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上 · 徐爱录 · 门人徐爱录 · 八

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先生又说:“知是心的本源,心自然能知,看见父母自然知道孝顺,看见兄长自然知道恭敬,看见小孩落井自然有同情之心,这便是良知,不必向外求取。如果良知显露,又无私欲迷惑,正是《孟子·尽心上》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但是作为一般人不可能没有私心阻碍,所以就需要用‘致知’‘格物’的功夫。从而战胜私心恢复天理,如此,人心的良知就再无迷惑,能够彻底发扬流传,这就是致良知。能致其知定可诚其意。”

介绍

《传习录 · 卷上 · 徐爱录 · 门人徐爱录》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守仁的弟子,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徐爱所撰写的一部记录其师思想言行的著作。这部作品主要收录了徐爱对其老师的教诲和心得体会。

徐爱在书中详细记述了王守仁的教学风格和思想理念,包括其对儒家经典的诠释、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讨等各个方面。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理解,将老师的思想观点生动地呈现给读者,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王守仁思想的魅力。

《传习录 · 卷上 · 徐爱录 · 门人徐爱录》不仅是研究王守仁思想的珍贵资料,也是了解明代儒学发展的重要文献之一。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明代儒家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注解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孟子·尽心上》第十五章:“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尽心下》第三十一章:“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