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这首诗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良知,人天生就有这种能力去认识、理解世界。他的这种观点与儒家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有所不同,他更强调的是人的自然本性和内在能力。

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 “又曰”:这是王阳明再次强调的观点。
  • “知是心之本体”:他认为良知是人类的本性。
  • “心自然会知”:人类天生就有理解和认知的能力。
  • “见父自然知孝”:看到父亲就会知道应该如何孝顺。
  • “见兄自然知弟”:看到哥哥就会知道应该如何尊重弟弟。
  •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看到小孩掉进井里就会知道应该同情并帮助他。
  • “此便是‘良知’”:这就是人类的良知。
  1. “不假外求”:不需要通过外部的努力或学习来获得。

  2. “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已经充满了良知,那么他的行动也会表现出善良的行为。

  3. “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普通人可能会受到私欲的影响,无法保持内心的良知。

  4. “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因此需要通过学习知识(致知)和探索事物的本质(格物)的方法来克服内心的私欲。

  5. “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当一个人的私欲被克服,他的良知就能自由地发挥,使他的行为充满道德感。

  6. “知致则意诚”:当他理解了良知的本质,他的行为也会诚实无欺。

整体赏析:这首诗反映了王阳明关于人性本善和道德自律的思想。他认为,人们天生就有良知,只要消除私欲,就可以实现内心的善良和道德行为。这是对儒家伦理道德的一种现代解读,强调了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自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