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以先生‘精一’之训推之,此语似有弊。”

先生曰:“然。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今曰道心为生,而人心听命,是二心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这首诗是王阳明的《传习录》中的一部分,其中徐爱对“道心常为一身之主”和“人心每听命”这句话提出了疑问。王阳明对此进行了回应和解释。

第一句:“爱问:‘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以先生‘精一’之训推之,此语似有弊。”

这是徐爱对“道心常为一身之主”和“人心每听命”这两个观点的提问。他引用了王阳明的老师程颢(即二程之一)的话:“人欲”和“天理”不并立,那么在这两种对立的力量中,哪一种更为主呢?如果“道心”为主,那么“人心”就应该听从命令;反之亦然。然而,王阳明认为这两者并无二心,它们都是心的体现。

第二句:“先生曰:‘然。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

王阳明回答说:“确实如此。心是一元的,没有掺杂人的欲望就是‘道心’,一旦掺杂上人的欲望,就成了‘人心’。” 这里,“道心”指的是人的本性,即天生的道德观念,而“人心”则是被外界影响,偏离了自然状态的心理倾向。

第三句:“‘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

王阳明解释说,当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保持正直时,他就是一个“道心”的人;反之,当他的心理状态失去正直时,他就成为了一个“人心”的人。这里的“道心”和“人心”并不是两个独立的心,而是同一个心的两种状态。

第四句:“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

王阳明提到程颢的观点:“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他认为这个说法虽然看起来是在分析人的心理欲望,但实际上是对人性的理解。程颢的观点强调了人心和道心的对立统一关系,认为人的欲望和天道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待。

第五句:“今曰道心为生,而人心听命,是二心也。”

王阳明指出,如果把“道心”看作是生存的基础,那么“人心”就听从命令,这就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心理倾向。这与程颢的观点相矛盾。

赏析:王阳明的这段对话展示了他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他坚持认为人性本善,人的欲望只是外在的表现,真正的道德修养来自于对内心的修炼。他强调了“道心”和“人心”的对立统一关系,认为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的行为和心理。同时,他也批评了一些学者对“道心”和“人心”的错误理解,认为这种理解过于机械,缺乏对人性的深入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