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曰:“著述亦有不可缺者,如《春秋》一经,若无《左传》,恐亦难晓。”
先生曰:“《春秋》必待《传》而后明,是歇后谜语矣,圣人何苦为此艰深隐晦之词?《左传》多是鲁史旧文,若《春秋》须此而后明,孔子何必削之?”
爱曰:“伊川亦云:‘《传》是案,《经》是断。’如书‘弑某君’‘伐某国’,若不明其事,恐亦难断。”
先生曰:“伊川此言,恐亦是相沿世儒之说,未得圣人作经之意。如书‘弑君’,即弑君便是罪,何必更问其弑君之详?征伐当自天子出,书‘伐国’,即伐国便是罪,何必更问其伐国之详?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于存天理、去人欲之事则尝言之。或因人请问,各随分量而说,亦不肯多道,恐人专求之言语,故曰‘予欲无言’。若是一切纵人欲、灭天理的事,又安肯详以示人?是长乱导奸也。故孟子云:‘仲尼之门,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此便是孔门家法。世儒只讲得一个伯者的学问,所以要知得许多阴谋诡计,纯是一片功利的心,与圣人作经的意思正相反,如何思量得通!”
诗句翻译:
爱曰:“著述亦有不可缺者,如《春秋》一经,若无《左传》,恐亦难晓。”
译文:徐爱说:“著述中也有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如《春秋》一书,如果没有《左传》的辅助,恐怕难以理解。”
译文注释:
- “著述亦有不可缺者”:指书籍、文章等著述中也存在着必不可少的元素。
- “如《春秋》一经”:即指《春秋》这部经典文献。
- “若无《左传》”:即没有《左传》的帮助或解释。
- “恐亦难晓”:意味着没有《左传》的支持可能让人难以理解。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儒家学者对经典著作的重视以及他们对于经典诠释方法的看法。徐爱认为,《春秋》这部经典之作需要《左传》这样的辅助才能被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这表明在儒家看来,经典的阐释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各种资料的配合和补充,以期达到全面、深入的理解。
诗中也体现了儒家对于经典的态度:他们认为经典是圣人为了传达正道、纠正人心而作的,因此并不希望过于详细地阐述每一细节,以免落入功利之嫌或是助长人的欲望。这种态度与孟子所批评的“仲尼之门,无道桓、文之事者”,即孔子门下不应传播那些非道德、非仁义的行为,形成了很好的呼应。
诗中提到的“伊川”是指程颐(Yi Chuan),他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对《周易》和《春秋》都有深入研究,但诗中提及的内容似乎并非其直接言论,而是徐爱的观点。
徐爱的这段话反映了儒学对于经典诠释的重视和对经典中某些内容的选择性强调,同时也表达了儒家对于学术严谨性的追求以及对人性欲望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