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夭寿不二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诗句:
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夭寿不二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译文:
徐爱问道:“’尽心知性’如何解释为’生知安行’?”
王阳明先生回答道:“性是心的本体,天是性的来源,尽心就是尽性。只有天下极真诚的人,才能尽性而知天地万物的变化和生长。‘存心’是指心中还有未能尽全的地方。‘知天’就像‘知州’‘知县’中的‘知’,这是自己分内的事,自己与天为一体。‘事天’如同儿子侍奉父亲,臣子侍奉君主,必须恭敬并顺从,这样才能不失去本心,这仍然与天是分开的。这就是圣贤的区别。至于长寿或短命,都不改变自己的心,这是教育我们一心为善,不应该因为个人的穷通、长寿、短命而动摇为善的意志,只需要修身等待天命的到来,认识到穷通、长寿、短命都有它的命运在,我也不必因此而动心。‘事天’虽然与天是分离的,但已经可以看到天的面相;‘俟命’就像是还没有见过面,正在等待中,这是初学者确立心志的开始,心中充满了困惑和努力。现在倒转过来,反而让学习的人找不到着手之处。”
注释:
- “性” 是“心”的本质。
- “天” 是“性”的来源。
- “尽心” 是尽“性”。
- “知天” 是对“天”的认识,类似于对地方长官(州、县)的职责的理解。
- “事天” 是对天的侍奉,如同儿子侍奉父亲、臣子侍奉君主。
- “夭” 和 “寿” 指的是人的寿命长短,但这里的重点是心态。
- “无可疑” 表示没有可以怀疑的地方。
- “格物” 是儒家的一种思想方法,通过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在这个语境下,“物”指的是“事”。
- “物” 在这里被理解为“事”,即对待事务的态度。
- “心” 在这里指的是人的内在本质。
- “存心” 是指心中仍有未尽的地方。
- “事天” 是指在天地间侍奉天地,类似于儿子侍奉父亲、臣子侍奉君主。
- “俟命” 是指等待天命到来。
赏析:
这段对话主要探讨了“尽心知性”和“生知安行”的关系。王阳明认为,性是心的本质,天是性的来源,尽心即是尽性。他强调,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天地万物的变化和生长。他认为,“存心”是心中仍有未尽的地方,“知天”就像“知州”、“知县”中的“知”,是自己分内的事,自己与天为一体,“事天”如同儿子侍奉父亲、臣子侍奉君主,必须恭敬并顺从。最后,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无论长寿还是短命,都不应改变为善的意志,只需修身等待天命的到来即可。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对于人性的理解以及他对道德和修养的看法。他主张人们应该尽性而为,即使面对困境和挑战也不应改变初衷。同时,他也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这是通向圣人之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