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问:“仁、义、礼、智之名,因已发而有?”
曰:“然。”
他日,澄曰:“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性之表德邪?”
曰:“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引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二十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陆澄问:“仁、义、礼、智的名称,是因为表现出来了才有的吗?”
先生说:“是的。”
另一天,陆澄问:“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都是本性表现出来的德行吗?”
先生说:“仁、义、礼、智也是本性表现出来的德行。天性是唯一的,就形体而言为天;就主宰而言为帝;就流行而言为命;就赋于人而言为性;就主宰人身而言为心。心的表现,遇到父亲便孝,遇到国君便忠,以此类推,名称可达无数之多,但仅一个性而已。比如,人就是一个,对父亲而言为子,对儿子而言为父,以此类推,名称可以无穷尽,但就是这个人而已。所以人只要在性上用功,把性参悟透彻了,那么世上的一切道理便豁然开朗了。”
介绍
。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记录了他与弟子们的对话和讨论。其中,《门人陆澄录·二十四》是一篇关于陆澄对王阳明学说的理解和实践的文章。
在该文中,陆澄表达了他对“知行合一”这一重要概念的看法,并强调了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来实现内心的修养和提升道德境界的重要性。这体现了《传习录》中所提倡的哲学思想,即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来达到精神上的升华。
请注意,《传习录》是一本记录王阳明及其弟子们讨论的心学(心学是明代时期的重要哲学流派之一)文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因此可能不适用于某些特定类型的文学分类。但根据其内容和主题,它属于哲学类或心理学类的文献。
如果您需要更多关于《传习录》的信息或者想了解其他相关的内容,请告诉我!我将尽力提供
注解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