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
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炼。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己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三十
译文
陆澄跟随先生在南京鸿胪寺小住,忽收家信一封,说儿子病危,他心里万分忧愁,不能忍受。
先生说:“现在正是用功的时候,如果放过这个机会,平时学习有什么用呢?人就是要在此时刻才能得到意志的磨炼。父亲关爱儿子,是最自然的感情流露,但天理也有个中正适度,超过这个限度就是私欲。在这种情况下,人大多认为按照天理应当是一副忧戚状,便一味地悲怆起来,但这却正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一般来说,七情的表露,往往过分的多,不及的少。稍稍有点过分,便不是心的本体,必须进行调节直到适中才好。比如父母去世,作为人子难道不想一下子哭死,才能化解心中的悲痛;然而《孝经》却说‘毁不灭性’,这并非圣人要强人所难,而是因为天理本体自有限度,不可过度。人只要认识了心的本来状态,自然不能增减分毫。”
介绍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并非王阳明所著,而是王阳明弟子陆澄的记录。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后世尊称为阳明先生,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是宋明理学心学流派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哲学领域,他的“心学”思想成为后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陆澄,字原静,浙江归安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后任刑部主事,陆澄在王阳明的学术影响下,通过整理和记录王阳明的教诲与书信,形成了《传习录上》这部文献。在《传习录上》中,陆澄记录了王阳明关于“主一”、“立志”、“知行合一”等核心思想的讨论,这些内容体现了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即通过实践和内省达到道德修养和心灵自由的境界。
王阳明的心学强调“致良知”,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拥有普遍的道德准则,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就能够恢复这种内在的道德力量,实现自我完善和超越。王阳明的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对东亚其他国家的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习录上》是王阳明弟子陆澄所记录的书籍,它详细记载了王阳明关于道德修养、心性实践和知识学习的观点。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得以窥见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和实践方法,对于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注解
正德九年(1514),阳明迁南京鸿胪寺卿,陆澄等从学跟随。仓居,暂住。
《大学》第七章:“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七情,出自《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礼记·丧服四制》:“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