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三十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不能说‘未发之中’一般人都有。因为‘体用一源’,有这样的体,就有这样的用。有‘未发之中’,就有‘发而皆中节之和’。现在的人都没有做到‘发而皆中节之和’,应当知道是因为他还没能完全达到‘未发之中’。”
介绍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三十一》”是一本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的文集。这部作品记录了王守仁与他的学生们之间的问答和讨论,其中包含了他的许多思想观点和哲学理论。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他提出了心学这一哲学体系,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道德自觉,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部作品中,王守仁通过对话的形式,阐述了他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包括儒家经典、人生哲理、政治理念等。其中,他对于“知行合一”的理解尤为突出,认为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知识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此外,他还提出了“诚意”、“正心”、“修身”等重要的道德修养观念,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实现社会和谐和个人幸福的重要性。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三十一》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思想价值。它反映了王守仁的思想观点和哲学理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份重要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