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四十七

问《律吕新书》。
先生曰:“学者当务为急,算得此数熟亦恐未有用,必须心中先具礼、乐之本,方可。且如其书说多用管以候气,然至冬至那一时刻,管灰之飞或有先后,须臾之间,焉知那管正值冬至之刻?须自心中先晓得冬至之刻始得,此便有不通处。学者须先从礼、乐本原上用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问《律吕新书》内容怎么样。

先生说:“求学的人当务正业,把律吕之数算得再熟悉,恐怕也毫无用处,心中必须有礼乐的根本方可。比如,书上讲用律管观察节气变化,时至冬至时,律管中芦草灰飞扬之先后有短暂的差别,又怎么知道哪个是冬至正点?因此,必须在自己心中有一个冬至时刻才行,此处就有个说不通的问题。所以求学的人必须先从礼乐的根本上用功。”

介绍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记载了其弟子对其学说的理解和实践。以下是关于“门人陆澄录·四十七”的内容:

四十七

先生曰:“良知之谓天理也。”(注:此语出自《大学》,原句为“致吾心之中而无一物乎?”,意即“将心中所存的善性或道德意识完全呈现出来,使之不被任何外在事物干扰。)

注释

  1. 良知之谓天理也

    •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天理的表现形式。
    • “良知”,即内心的善意和道德感。
  2. 致吾心之中而无一物乎?

    • 这句话意为“将心中所存的善性或道德意识完全呈现出来,使之不被任何外在事物干扰。”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