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五十六

问:“心要逐物,如何则可?”
先生曰:“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职,天下乃治。心统五官,亦要如此。今眼要视时,心便逐在色上;耳要听时,心便逐在声上。如人君要选官时,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调军时,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岂惟失却君体,六卿亦皆不得其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问:“心要追求外物,怎么办?”

先生说:“国君端身拱手,六卿各司其职,天下才能治理得好。人心统治五官,也要这样。现在眼睛要看时,心便去逐色;耳朵要听时,心便去逐声。如果国君要选拔官吏时,亲自到吏部;要调大军时,亲自到兵部去。这样的话,不仅君王的身份荡然无存,六卿也不能尽职尽责。”

介绍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五十六》并非王阳明的直接作品,而是他的弟子陆澄在记录其言行时所整理的版本。 《传习录》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重要载体,由王阳明的弟子们整理而成,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和对话记录。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被誉为“明代第一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心学领域,其理论体系构建了一套独特的认识论和伦理观。

《传习录》作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不仅收录了他的主要观点,还涵盖了与学生之间的问答交流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王阳明对于道德修养、政治理想以及人性本质的独到见解。在这部作品中,王阳明强调心即理,主张通过内心反省来达到道德修养的境界,同时也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应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中,“心”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他强调“心外无物”,即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变化都源于内心的感受和体验。这种观点打破了传统儒家对于道德和伦理的外在规范,转向了内在心灵世界的探索。王阳明还提出了“致良知”的理念,即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善性,通过不断自我反省和实践,可以发现并实现自己的良知,从而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传习录》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记录王阳明的言论和与学生的问答,展现了王阳明对于道德修养、政治理想以及人性本质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

注解

六卿,即六部。

五官,耳、目、鼻、口、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