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格物’于动处用功否?”
先生曰:“‘格物’无间动、静,静亦物也。孟子谓‘必有事焉’,是动、静皆有事。”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陆澄问:“‘格物’是在动的方面下工夫吧?”
先生说:“格物不分动与静,静也是事物。孟子说‘必有事焉’,就是不论动静均用功。”
介绍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七十三》为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的著作,其中记录了王守仁对学问和修养的深刻见解。王守仁,即王阳明,是中国明代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心学家,其学说被后世尊称为“阳明学”。在《传习录中,王守仁强调知与行的统一,认为知必然要表现为行,否则不能算作真正的知。下面将详细介绍: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七十三》简介:《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七十三》是王阳明著作的一部分,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及其教育方法。
陆澄的问题解析:陆澄提出了关于专注力的问题,即是否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达到完全专注的状态,如读书、接客等。王守仁对此问题的回答是,无论从事何种活动,人的心神都应该专注于那个活动本身,而非外界的事物。这反映了他对“主一”概念的应用,即在任何状态下都应保持专注和专一,不被外在事物所分散。
对“主一”的解释:王守仁进一步阐释了“主一”的含义,认为好色、好货等都是因为心被外物所吸引,未能真正专注于内心的修行或目标。因此,“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说明只有当心灵不被外物所累时,才能达到真正的专注。
知与行的不可分割性:在《传习录》中,王守仁强调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他认为真知必须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这种观点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实践,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七十三》不仅是王阳明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通过对这一作品的学习,人们不仅可以了解明代的思想文化,还可以从中汲取关于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深刻智慧。